
(1).古代指工商业。《管子·治国》:“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其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6*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史记·平準书》:“诸贾人末作貰贷卖买,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 宋 苏辙 《民政策下》之一:“当此之时,民之供上之令者三:曰租,曰庸,曰调……此三者,农夫皆兼为之,而游惰末作之民,亦不免於庸调。” 清 李颙 《四书反身录·论语下》:“禁止末作及建庙赛神、演戏杂剧,皆所以节食之流。”
(2).谓低下的作品。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中:“盖诗词祇是一理,不容异观。自世之末作,习为纤艳柔脆,以投流俗之好;高人胜士,亦或以是相胜,而日趋於委靡。”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末作汉语 快速查询。
“末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
基本含义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末作”被视为与“本业”(农业)相对的行业,主要指工商业。例如《管子·治国》提到“禁其末作文巧”,强调限制工商业以保障农业发展。
历史背景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下,工商业常被称为“末业”。如《史记·平準书》中将商人称为“末作之民”,认为其活动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文学艺术领域
用于形容水平较低的作品,如金代王若虚评价某些诗词为“末作”,批评其迎合流俗而缺乏深度。
现代延伸义
也可指某人最后一次创作,通常隐含质量下降的贬义。例如:“这部小说被读者视为作家的末作。”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如《韩非子·亡征》对“末作之民”的论述),可参考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来源。
末作是一个汉语词语,指某人或某物最后一次完成的作品或创作。它可以指终结性的作品,也可以指一个人生命中最终的成就。末作常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
末作的部首是木(木字旁),它的笔画数为8划。
末作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末”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意为最后、终结。在古代,人们常将最后一次完成的作品称为“末作”。
末作的繁体字写法为「末作」。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和现代有一些差别。但是,末作一词的基本意义和现代没有变化,在古代用法中的意思仍然是指某人或某物最后一次完成的作品或创作。
1. 这是他生命中的末作,他用尽了自己的才华创作出这部杰作。
2. 作为一名画家,他的末作令人叹为观止。
组词:末日作品、末日创作、末尾作品。
近义词:终作、终篇、终曲。
反义词:首作、初作。
白额驹宝柱八陉本头标鉴禀秀残伐承泣出盘麤行诞澁碉磡独奏发彻凤尾诏祓禳盖世太保刚狷拱护关崄固陋鼓作覈究鸿威鸿致红肿湖北大鼓嘉话降嫔煎唧骄亵结欢节取金错刀九城究物鞠视勘同孔桥括马老花眼老泪纵横酹祝僚故漫墙毛里鸟惊鱼散逆窜旁佐胚层胼手胝足凭阑穷目筇杖乞求柔声下气埏道头版五溪玺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