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麾的意思、三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麾的解释

诸侯的旌旗。天子五麾(青、赤、白、黄、黑)中减去黄、黑二色,即成三麾。《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 杨士勋 疏:“五麾者, 麋信 云,各以方色之旌,置之五处也……诸侯三者,则云降杀以两,去黑黄二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麾”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性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与古代军事指挥体系相关。根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的释义,“三麾”指代三种不同等级的军旗,分别对应将领的等级划分,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源与基本定义

“麾”本义为古代用以指挥军队的旌旗,《说文解字》载:“麾,旌旗所以指麾也。”而“三麾”特指三种不同规格的指挥旗帜,通常象征军队中的上、中、下三级指挥权,或对应不同兵种的主将标识。

二、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据《通典·兵典》记载,唐代军队中设有“三麾五校”制度,其中“三麾”分别指代大将军、中郎将、校尉的专用旗帜,用于区分战场指挥层级。宋代《武经总要》进一步说明,三麾的形制差异体现在旗面颜色、图案及尺寸上,例如大将军旗为赤色龙纹,中郎将为青虎纹,校尉为玄鸟纹。

三、文化延伸与象征意义

在古典文学中,“三麾”常被借代指代军事统帅或权威,如明代《三才图会》提到“三麾所指,万众齐发”,强调其作为指挥核心的象征功能。此外,道教文献《云笈七签》亦借用“三麾”比喻天地人三才的统御之力,可见其含义的扩展性。

四、现代研究与考据

当代学者在《中国古代军制史》(中华书局2015年版)中指出,“三麾”制度与周代“五旗”体系存在渊源,其演变反映了古代军事组织从松散部族向中央集权过渡的历程。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亦可见持不同旗帜的将领形象,为“三麾”的实物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三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古代礼仪制度中的旌旗规制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诸侯的旌旗,由天子所用的五色旌旗(青、赤、白、黄、黑)中减去黄、黑二色后形成,仅保留青、赤、白三色。这一规制体现了古代等级制度中天子与诸侯的差异。

二、词源与典据

出自《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

“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
杨士勋注疏进一步说明:“五麾者,各以方色之旌,置之五处……诸侯三者,降杀以两,去黑黄二色。”

三、象征意义

四、使用场景

多见于古代文献对礼仪、军事制度的描述,如《穀梁传》记载的日食救日仪式中,诸侯需陈设三麾。现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历史研究或古文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百密一疏变移伯伦村头大阿福大块文章弹痤断背山读法独絶遁人飞生绯衣丰词风话公安体公道沟浇关决含羞盍不怀瑾握瑜恢诡家道消乏假寐徼欢鸡蛋凈发记账峻诋居止快人快性灵祇买卖婚姻民丁名噪一时内禪内命夫箝口侧目起获轻嫚寝膳秋毫见捐申甫食生不化是以识致水渠嗣纂蓑衣搨画停居同尘合污通带通疏罔两蜗角蚊睫无扎垫香洞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