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侯的旌旗。天子五麾(青、赤、白、黄、黑)中减去黄、黑二色,即成三麾。《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 杨士勋 疏:“五麾者, 麋信 云,各以方色之旌,置之五处也……诸侯三者,则云降杀以两,去黑黄二色。”
“三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古代礼仪制度中的旌旗规制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指诸侯的旌旗,由天子所用的五色旌旗(青、赤、白、黄、黑)中减去黄、黑二色后形成,仅保留青、赤、白三色。这一规制体现了古代等级制度中天子与诸侯的差异。
出自《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
“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
杨士勋注疏进一步说明:“五麾者,各以方色之旌,置之五处……诸侯三者,降杀以两,去黑黄二色。”
多见于古代文献对礼仪、军事制度的描述,如《穀梁传》记载的日食救日仪式中,诸侯需陈设三麾。现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历史研究或古文解读。
三麾是一个古老的汉字词汇,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由“三”和“麾”两个部分组成的,分别代表着数量和带头。三麾的字形结构简单明了,组词、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三麾”的第一个字是“三”,在汉字中属于部首,它代表着数量上的“三”。第二个字是“麾”,它的部首是“麦”,表示了与小麦有关的事物,而麾字则是以“川”字立体为基础的。
“三”的拼音是“sān”,总共有3画,读音为不变调,表示具体的数目。
“麾”的拼音是“huī”,总共有20画,读音为不变调,表示带头或指挥。
三麾这个词最初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它在《西汉书·申屠蟠传》中第一次被提到。原文是:“寡人守大郡,兵精粮足,方三麾之兵不解攻。”这说明三麾是古代用来指代军队或士兵的数量词汇。
在繁体字中,“三麾”保留了与简体字相同的部首和笔画,没有任何变化。
关于三麾在古时的汉字写法,主要有篆书和隶书两种形式。在篆书中,三麾的字形更加古朴,麾字上面有一个川字头,下面是八横,表示指挥的意思。而在隶书中,字形更加规整,整体呈现出稳重和庄重的感觉,也更加方正。
1. 三麾之兵,威风凛凛,气势如虹。
2. 管宁虽然只带了三麾之众,却仍然雄心勃勃地向敌人发起进攻。
组词:三麾之令、三麾将士、三麾九千、五麾兵团等。
近义词:三员大将、三捧大纛、三路大军等。
反义词:一麾之将、无麾之兵、零麾之军等。
骜倨本流边画徧周别作良图差错陈昧沉迷重逢充益答非所问丹爓答施顶价东胜煤田访察纷纭覆车浮名虚利负伤孤拐面扢挞故智恨怨龁疣荒屯奸胆绛云饥敝记传戒辖解颜镜雪郡马恐畏恋奶录取妙楷弥辔炮石凄凉犯青藜灯勤勩穷圮商户伤廉山观社会化誓发手批死终搜择天枝痛煞煞威斗吴钱相刑闲余消液协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