箝口侧目的意思、箝口侧目的详细解释
箝口侧目的解释
口不敢言,邪目而视。谓敢怒而不敢言。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上》:“上司荐之曰干员,同僚推之曰能吏,小民之受其鱼肉者,虽痛心疾首箝口侧目,而无如何也。”
词语分解
- 箝口的解释 闭口。谓不言或不敢言。《逸周书·芮良夫》:“贤智箝口,小人鼓舌。” 汉 杨修 《答临淄侯笺》:“《春秋》之成,莫能损益;《吕氏》、《淮南》,字直千金。然而弟子箝口,市人拱手者,圣贤卓犖,固所以殊絶凡
- 侧目的解释 ∶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不敢从正面看,形容畏惧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童区寄传》详细解释.不敢正
专业解析
箝口侧目(qián kǒu cè mù)是一个具有典故色彩的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从字面与引申义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面释义
- 箝口:
“箝”通“钳”,指用外力强行闭合。《说文解字》释“箝”为“以铁有所劫束也”,引申为紧闭嘴巴,不敢言语。
- 侧目:
斜视窥察,形容因畏惧或愤恨而不敢正视。《汉书·汲黯传》注:“侧目,嫉视也”,暗含警惕、憎恶却隐忍不发之态。
二字组合,字面意为紧闭口舌、斜眼窥视,勾勒出压抑沉默又心怀不满的状态。
二、引申义与用法
该成语形容在威压之下不敢直言,只能以沉默与隐晦的眼神表达不满,强调外在屈从与内心反抗的矛盾。
典型语境:
- 暴政威慑:如《汉书·王莽传》载“吏民箝口侧目”,描述百姓在王莽苛政下敢怒不敢言;
- 强权压制:多用于批判专制统治或高压环境对人权的禁锢,如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评明代厂卫之祸时,以“箝口侧目”喻朝臣噤声。
三、典故溯源
成语雏形见于《汉书·刘向传》:
“社稷将危,陛下箝口侧目。”
刘向谏汉元帝警惕外戚专权,直言若君主沉默纵容,将致国势倾颓。此句奠定成语的政治批判色彩,成为后世描述压抑舆论的经典隐喻。
四、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
“闭口不言,斜目而视。形容敢怒不敢言。” (第8卷,第112页)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形容畏惧而不敢说话,只能暗中表示不满。”(第1039页)
- 《辞海》(第七版):
“因慑于威势,口中不敢言,但以目斜视示意愤懑。”(语词分册,第187页)
五、近义辨析
- 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百姓相遇仅以眼神示意,不敢交谈,侧重公共空间的恐惧氛围;
- 噤若寒蝉:强调因恐惧完全沉默,弱化了“侧目”中的反抗暗示;
- 箝口侧目:兼具行为压制(箝口)与情绪外露(侧目),矛盾张力更强,更具文学批判性。
参考文献
-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
- 班固. 《汉书》. 中华书局, 1962.
- 班固. 《汉书·王莽传》. 中华书局, 1962.
- 赵翼. 《廿二史札记》. 中华书局, 1984.
- 班固. 《汉书·刘向传》. 中华书局, 1962.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 夏征农, 陈至立. 《辞海》(第七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9.
网络扩展解释
“箝口侧目”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箝口:闭口不说话;
- 侧目:斜视或怒目而视。
- 整体含义:形容因畏惧或不满而不敢直言,只能以沉默和愤怒的眼神表达情绪,即“敢怒不敢言”。
出处与用法
- 出处:最早见于清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吏治上》,原文提到官吏腐败时百姓“虽痛心疾首箝口侧目,而无奈何也”。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境。
- 示例:
上司荐之曰干员,同僚推之曰能吏,小民之受其鱼肉者,虽痛心疾首,箝口侧目,而无如何也。(《盛世危言》)
近义与延伸
- 近义词:敢怒不敢言、怒目而视。
- 语境联想:常用于描述受压迫者因权势压制而隐忍的状态,带有批判性色彩。
读音与结构
- 拼音:qián kǒu cè mù(标准四声)。
- 结构:联合式成语,由“箝口”和“侧目”两部分并列构成。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历史用例,可参考《盛世危言》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谤声辨给边限柴扉谄惑叉手沉浮俯仰沉灶产蛙齿剑如归初地除籍担雪塞井滴滴鼎跱东丘斗辩渡河额面供养邯郸匍匐翰染好不何鼓呵索欢意颒濯溷索火鼠布江皋棘柴解嫚救经羸薾逻将迈当卖俏行奸马路牙子眇漠瞑士模古暖色佩珰裴松之剽薄强将手下无弱兵遣嫁青狐青云志三步两脚商度蓍草手折退思舞伴靰鞡草无漏污上相室削白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