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却奩”。拒受嫁妆。指《桃花扇》中 李香君 愤而拒绝权奸 阮大鋮 所赠嫁妆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第七出为《却奁》。 周实 《<桃花扇>题辞》:“千古勾栏仅见之,楼头慷慨却奩时。”
却奁(què lián)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女子在订婚或结婚时拒绝接受男方的聘礼或嫁妆。这一行为通常具有特定的文化象征意义,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的品格或立场。以下从释义、文化背景及经典用例三方面详细解析:
本义为“退却”“推辞”,引申为拒绝、不接受。《说文解字》释:“却,节欲也”,强调主动回绝之意。
原指古代女子盛放梳妆用品的镜匣(如“妆奁”),后扩展指嫁妆或聘礼。《玉篇·匚部》载:“奁,盛镜器也”,后泛指婚嫁财物。
合成词义:拒绝接受婚嫁相关的财物馈赠,体现对物质利益的漠视或道德坚守。
在古代礼制中,“纳征”(送聘礼)是婚姻“六礼”的关键环节,聘礼象征男方对婚约的诚意。女子“却奁”的行为,往往被赋予以下内涵:
最著名的典出清代孔尚任戏剧《桃花扇》第七出《却奁》:
“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剧中女主角李香君拒绝权贵阮大铖所赠妆奁,以明不与奸党同流之志,成为“却奁”的典范。此情节凸显其民族气节与道德操守,被后世誉为“风骨之举”。
收录“却奁”词条,释义为“女子拒收聘礼”,引《桃花扇》为例证。
查看词条(需订阅访问)
释“奁”为“嫁具”,并注“却奁”典出《桃花扇》。
对“却”“奁”二字的形音义考据。
中华经典古籍库(检索“却”“奁”条目)
“却奁”不仅是拒收财物的具体行为,更承载了古代文化中对道德操守的推崇,其内涵通过《桃花扇》等经典作品得以流传,成为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独特词汇。
“却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拒受嫁妆,尤其与清代孔尚任的戏剧《桃花扇》中李香君拒绝权奸阮大铖所赠嫁妆的情节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却”意为拒绝、退还,“奁”指古代女子陪嫁的妆奁(嫁妆)。合称“却奁”即拒绝接受嫁妆。
文学出处
该词源自《桃花扇》第七出《却奁》。剧中名妓李香君得知权臣阮大铖(南明奸臣)假借他人名义赠送丰厚嫁妆后,愤然退回,以此表明不与奸佞同流合污的气节。
这一情节被后世视为气节与操守的象征。李香君虽身份卑微,却以“却奁”之举彰显了不慕权贵、坚守道义的精神,成为文学史上经典形象。清代周实曾赞曰:“千古勾栏仅见之,楼头慷慨却奩时”。
若需进一步了解《桃花扇》剧情或相关历史背景,可参考孔尚任原著或权威文学解析资料。
暧昧暴滥保密通信八舍八议诐遁蔽锢参觇草座承符吏持斋大理院蹈抵點花茶定睛遁暑凤刹佛像服贾割鸡宫词宫妃合后昏蹶火经火阳剑轮剑术肌慄金砌近浅九锡文孔瘁连城玉理督丽佳麟文理恤没采糜沸敏明女须秦钗晴雪肉荳蔻沙獾头一无二唾斥豌豆苗亡失微独瓮头文君酒遐藩限隔嫺穆显贤闲执效犬马力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