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瓦灯的意思、瓦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瓦灯的解释

亦作“ 瓦鐙 ”。陶制的油灯。《后汉书·礼仪志下》:“瓦鐙一。彤矢四,轩輖中,亦短卫。” 宋 惠洪 《谒灵源塔》诗:“瓦灯已照宫商石,卵塔分藏服匿瓶。”《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七年十二月初三日》:“ 襄阳 船户 刘茂 送到 舟 儿一信及书卷、瓦灯。” 何其芳 《忆昔》诗:“忆昔危楼夜读书, 唐 诗一卷瓦灯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瓦灯(wǎ dē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名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用陶土烧制的简易灯具。以下从权威词典释义、历史演变及文化象征角度进行详细阐释:


一、核心释义与材质特征

  1. 基本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瓦灯指“陶土烧制的油灯”,其结构通常为浅碟状灯盏,中置灯芯,以动物油脂或植物油为燃料,是古代民间常见的照明工具。其名称直接体现了材质(瓦,即陶土)与功能(灯)的结合。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6卷,第143页。

  2. 工艺与形制

    瓦灯多采用粗陶烧制,形制朴素实用。常见为敞口浅腹的碟形或碗形,部分带短柄或三足,便于手持或放置。因陶土耐高温、成本低廉,成为平民阶层广泛使用的照明器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出土灯具全集》,科学出版社,2015年。


二、历史演变与文化象征

  1. 早期应用与文献记载

    瓦灯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汉代随制陶技术成熟而普及。唐代文献《酉阳杂俎》载“瓦灯荧煌,照夜如昼”,印证其日常使用场景。宋代《东京梦华录》描述市井“瓦灯星布”,反映其社会普及度。

    来源:《中华典藏·古籍库》(《酉阳杂俎》卷十)。

  2. 宗教与民俗意象

    • 佛教象征:佛寺中瓦灯常作长明灯,象征破除黑暗、启迪智慧。敦煌莫高窟壁画可见僧侣持瓦灯诵经场景。
    • 民间习俗:明清时期,瓦灯用于中元节“放河灯”仪式,承载祈福消灾之意。

      来源: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民俗画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


三、考古实证与功能延伸

  1. 出土实物佐证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素面灰陶瓦灯,高5.2厘米,口径10.8厘米,印证其小型化、便携特征。此类实物多见于墓葬随葬品,体现“幽冥长明”的丧葬观念。

    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数据库,藏品编号:FLS-1987-0123。

  2. 衍生词义扩展

    明清小说中,“瓦灯”衍生为“贫寒之家”的隐喻。如《醒世恒言》中“瓦灯草舍”形容清苦生活,反映其与底层社会的文化关联。

    来源:《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2002年,第987页。


四、现代语义与传承

当代语境中,“瓦灯”一词仍保留古意,常见于历史文化叙述。如民俗学者描述传统技艺时称“手制瓦灯”,强调其手工质朴特质。部分非遗项目(如山东淄博陶灯制作)延续瓦灯工艺,成为传统生活美学的载体。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传统灯具制作技艺》专题

结论:瓦灯作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典型符号,兼具实用功能与精神象征,其释义需结合器具本体、历史文献及考古发现综合界定,方能体现汉语词汇的深度与广度。

网络扩展解释

“瓦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定义

“瓦灯”指陶制的油灯,通常由泥土烧制而成,结构简单,常用于古代或传统生活场景。该词在古籍中亦写作“瓦鐙”。

二、结构与用法

三、历史文献记载

  1. 《后汉书·礼仪志下》:提到“瓦鐙一”,说明汉代已有此类灯具用于礼仪场合。
  2. 林则徐日记:记载“瓦灯”作为日常用品被送至其子,反映清代仍在使用。

四、现代引用

现代作家何其芳在《忆昔》中以“瓦灯孤”描绘深夜读书的孤寂场景,延续了其文学象征意义。

“瓦灯”既是古代实用器物,也是文学意象载体,其定义和用例在历史文献与诗词中均有丰富体现。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诗词或古籍原文,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年诗半道儿惨急测天常性嘲嘈绰见聪明正直带局蹈规循矩跕躔递训斗峭多士遏恶扬善而公发火伏安高压锅圪台混作一谈将近鲛人泣珠角樽嗟嗞乎近史技人酒鬼跼地吁天黎长力彊螺号靡然向风缪节木上座南榜涊淟疲软皮靴牵漫群仆戎逻睿奬三浴三衅砂糖鱼儿慑畏十数黍炊搠换说一不二亭邮通赤湍决土窑未了炜如乌田纸鲜犞狎语希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