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书判的意思、书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书判的解释

指书法和文理。《新唐书·选举志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唐 韩愈 《李君墓志铭》:“进士及第,试书判入等。补秘书正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无名子谤议》:“ 李翰 虽以辞藻擢第,不以书判擅名。” 宋 苏轼 《和子由闻将如终南太平宫读书》:“始者学书判,近亦知问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书判是汉语复合词,由“书”与“判”组合而成,特指古代对文书写作与案件裁决能力的综合评价。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字义溯源与历史语境

  1. “书” 指公文书写能力,要求文辞严谨、格式规范,体现官吏的文书处理素养。
  2. “判” 指司法裁决能力,需依据律法对案件作出公正裁断,考验法律实务水平。

    此概念成形于唐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吏的重要标准。《通典·选举志》载,吏部铨选考核“身言书判”,其中“书判”即检验“楷法遒美”与“文理优长”。

二、唐代科举中的核心地位

在唐代铨选制度中,“书判”分为“试判三条”(考察司法文书)与“拔萃科”(测试判词创作)。考生需针对模拟案件撰写判词,要求:

三、语义演变与文化影响

宋代以降,“书判”逐渐脱离科举范畴,衍生出两层引申义:

  1. 文书判例统称:如《名公书判清明集》收录南宋司法文书,反映判词的实际应用。
  2. 综合行政能力代称:明清时期泛指官吏处理政务的文书与断案能力。

    该词现多见于法制史研究,成为考察古代司法文书与行政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权威提示: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书判”条(中华书局,1994)、唐代科举制度史料及司法文书研究成果,核心定义经语言学与历史学交叉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书判”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核心含义,以下结合文献资料进行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构成
    “书”指书法(书写规范),“判”指文理(公文处理能力)。该词最初用于唐代官员选拔标准,要求应试者具备工整的楷书功底和优秀的公文写作能力。

  2. 选拔制度依据
    《新唐书·选举志下》明确记载,唐代选官注重“身、言、书、判”四项能力,其中“书判”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直接影响官员的任用。

二、历史演变与应用

  1. 司法文书含义
    唐宋时期,“书判”发展为司法判决文书的代称,经历了从骈文形式(拟判)向实用散体(实判)的转变,并逐渐从刑事案件扩展到民事案件。

  2. 文化意义
    作为古代法律文化载体,“书判”不仅体现司法实践,还反映社会变革。例如宋代书判更注重逻辑分析,标志着法制成熟。

三、现代理解要点

如需深入探讨唐宋书判文书的文体演变,可参考保定学院学报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阿閦安陵君安全套蚌蠹迸断裨增不变曾无与二处妇呆汉稻蟹饤坐梨格号供认光度广缉贵秀鼓徵寒肤喝盏醮告借徣轚互进旅究寻积中具详连捷厉抚六畜不安柳琴陋汙芦菲面神经民气炮划子奇龄轻镳弃文就武畎壑日度桑穣纸深文附会熟念顺天从人松汁素门夙智太朴搯摩韬树吞吐危如朝露威侮乌踆无支祈闲安缿厅效能隙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