驽散的意思、驽散的详细解释
驽散的解释
谓低劣不成材。《荀子·修身》:“庸众駑散,则刦之以师友。” 杨倞 注:“駑,谓材下如駑马者也;散,不拘检者也。” 宋 许景衡 《再宿崇国院和前韵》之二:“羣山尽龙蟠,十驾客駑散。”
词语分解
- 驽的解释 驽 (駑) ú 劣马,走不快的马:驽骀(“骀”也是劣马,喻庸才)。驽马十驾(喻愚钝的人只要不断努力,也能有成就)。 喻愚钝无能:驽钝。驽弱。驽散(愚钝懒散)。驽蹇(喻才能平庸低下)。 笔画数:; 部
- 散的解释 散 à 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分散。解散。涣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给:散布。散发(?)。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闷(坣 )。 解雇: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散了。 集聚 散 ǎ 没有约束,
专业解析
"驽散"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驽"和"散"两个字组合而成,其含义需结合两字的字义来理解。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古籍文献的详细解释:
-
"驽"的本义与引申义
- 本义: 指劣马,跑不快的马。这是其最核心的含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马"部的解释虽未单列"驽",但后世辞书如《玉篇·马部》明确指出:"驽,最下马也。"《广韵·模韵》亦云:"驽,驽马。" 其引申义为才能低下、平庸。如《楚辞·七谏·谬谏》:"驽骏杂而不分兮。" 王逸注:"驽,钝马也。" 这里"驽"与"骏"(良马)相对,直接比喻才能的优劣。
-
"散"的本义与引申义
- 本义: 指分离、分散。《说文解字·肉部》:"散,杂肉也。" 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分散之称。" 其引申义有不自检束、懒散、不专注、不成材等。如《荀子·修身》:"庸众驽散。" 杨倞注:"散,不拘检者也。" 形容人行为散漫,不守规矩或缺乏专注力。
-
"驽散"的合成词义
- 结合"驽"(才能低下)和"散"(懒散、不专注)的含义,"驽散"一词主要用来形容人:
- 才能平庸且不自检束: 指人既没有出众的才能,行为上又散漫、不努力、不专注。
- 材质凡下且松懈懒惰: 强调资质平凡,同时又缺乏进取心和自我约束力。
- 它是一个带有贬义的形容词,常用于批评或自谦。
-
古籍例证与权威释义
- 《荀子·修身》是较早使用该词的典籍之一:"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是瘠弃者之行也,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 杨倞注:"庸,凡庸;众,众人;驽,谓材下如驽马者也;散,不拘检者也。" 这里"庸众驽散"连用,形容那些凡庸、从众、才能低下且行为散漫的人。
- 《汉语大词典》对"驽散"的释义为:"谓才质凡下而散漫。" 此释义精准概括了"驽"(才质凡下)与"散"(散漫)的结合义。
- 《古代汉语词典》等现代权威辞书也多采用类似解释,强调其"才能平庸,行为散漫"的核心含义。
-
总结
"驽散"一词,源于"驽马"之"驽"(喻才能低下)和"分散"之"散"(喻行为懒散、不专注),合起来意指才能平庸、资质凡下,且行为松懈、散漫、不自检束。它生动地描绘了一种在能力和态度上都表现不佳的状态。
网络扩展解释
“驽散”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nú sàn,主要含义是形容资质平庸、才能低劣且行为散漫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
词义分解
- 驽:原指劣马,比喻才能低下、平庸。
- 散:意为散漫、不专注,缺乏约束。
合称“驽散”,即资质平凡且行为不自律,常含贬义或自谦之意。
-
文献出处与用法
- 最早见于《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意为若资质平庸且散漫,需通过师友的约束来矫正。
- 宋代许景衡在诗中自谦:“十驾客驽散”,借以表达自身平凡之材仍需努力。
-
语境与延伸
- 常用于批评或自嘲,强调因才能不足或态度不端导致的平庸状态。
- 近义词有“驽马散材”,反义词如“才高行洁”。
-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或学术讨论,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贬抑或谦逊的意味。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荀子》原文及杨倞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捱次北州编拦禀生不籍察纳裳裳常住坼罅赤溟弛卸创化大康答剌罕笃深輀旐繁侈凡典富民腹侮勾芡官绅黑种怀古急鼓疾秽继继看席口皮领府栗然谩谀冒愧毛坯煤炸庙牲邈俗墨晕喷火翩僊毗貍僻澁阒寥淭挐如指诸掌僧裘呒啥生器沈至使君子矢心世载授人以柄跳驱湍渚文选巷五分闲尝相机而行谢灵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