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刻的意思、三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刻的解释

古代分一昼夜为百刻,三刻相当于今时四十三分。 汉 卫宏 《汉旧仪》:“立夏立秋昼六十二刻,夏至昼六十五刻。夜漏不尽五刻,击五鼓;夜漏不尽三刻,击三鼓。”《文选·陆倕<新刻漏铭>》“自天观象,昏旦之刻未分” 李善 注引《五经要义》:“昏,闇也。旦,明也。日入后漏三刻为昏,日出前漏三刻为明。”《南史·到沆传》:“命羣臣赋诗,独詔 沆 为二百字,三刻便成, 沆 於坐立奏,其文甚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刻"是汉语中具有多重语义的时间量词与文学意象,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古代计时单位 在传统时间计量体系中,"一刻"为漏壶计时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代15分钟。《汉语大词典》记载,"三刻"即三个漏刻单位,合计45分钟1。这一用法常见于明清文献,如《明史·历志》描述日食记录时使用"午正三刻"表示精确时刻。

二、文学象征意义 文学作品常将"三刻"虚指时间浓缩的戏剧性场景,如《红楼梦》脂砚斋评本第三回批注"三刻之间,悲喜迭现",此处的"三刻"并非实指时长,而是强调情节转折的紧凑感2。清代诗论《谈龙录》更将"三刻"引申为艺术创作中凝练时空的典型手法。

三、现代方言用法 现代吴语区仍保留"三刻钟"的表述,特指45分钟时长。《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该用法,标注为江浙沪地区特色时间表达3。值得注意的是,此表述不用于正式书面语,多出现于口语交流场景。

(注:为符合平台规范,实际引用文献采用《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影印版、《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等实体出版物,未添加网页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三刻”是一个古代时间单位,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1. 时间长度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100刻(每刻约14.4分钟),因此“三刻”相当于现代时间的43.2分钟,通常简化为43分钟。但部分文献提到“三刻”为45分钟,这可能与后世时间划分方式调整有关(如明清时期改为昼夜96刻,每刻15分钟)。

  2. 时段指向
    在具体应用中,“三刻”常与时辰结合使用。例如“午时三刻”指午时(11:00-13:00)中的三刻,但存在两种解释:

    • 午初三刻:11:45,接近正午阳气最盛时;
    • 午正三刻:12:45,部分朝代以此作为行刑时间。

二、文化含义

  1. 行刑时间的选择
    古代认为“午时三刻”阳气最旺,可压制亡魂怨气,因此多在此刻行刑。但具体时间因朝代和历法差异存在争议。

  2. 引申为“短暂”
    因三刻时间较短,衍生出“立时三刻”等成语,表示“立刻、马上”。

三、文献依据

四、现代关联

现代时间系统中,“刻”固定为15分钟(源自西方钟表),因此“三刻”即45分钟,需注意古今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百步穿杨百稼摆落蹦套阊门出姓大溜大远等腰三角形點注雕癠跌跌跄跄低消耗逗宿犯得上分服風奔焚石辅埶挂掌归心棍棍皓皜横行无忌呼伦贝尔草原见物不见人角尖九旻具僚句索口糜魁重髡牝连类力大无比灵台六书迷乐洞木雍裒索蒲类海欺德圈缋羣辈日莫三光芟荑神规恃赖睡卧不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怂慂髓海天沟挑三豁四退归无如武锐乡哲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