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军户的意思、军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军户的解释

东晋 、 南北朝 时,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属于军府,称为“军户”。入军户后,世代为兵,社会地位低下。 元 、 明 、 清 亦有军户,但制度稍异。《宋书·武帝纪》:“吏身可赐爵一级,军户免为平民。”《元史·兵志一》:“诸军户投充诸侯王怯怜口、人匠,或託为别户以避其役者,復令为军。”《清会典·户部五·尚书侍郎职掌》:“凡户之别,有民户,有军户,有匠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军户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的特殊分类,指被政府强制编入军队服役的家庭或族群。其核心特征为世袭兵役义务,即家庭成员代代承担军事职责。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并在魏晋南北朝至明代逐渐系统化。

从社会职能分析,军户需承担三项主要义务:一是成年男子须无条件接受军事征调;二是无战事时需参与屯田生产以自给军粮;三是需定期接受军事训练保持战斗力。《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明代军户需按"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原则分配任务。

制度演变方面,北魏时期形成"府兵制"雏形,至明代发展为"卫所制"。据《明史·兵志》载,洪武年间全国设329卫,每卫5600人,形成"军皆世籍"的军事管理体系。清雍正年间最终废除该制度,改行募兵制。

军户的社会地位具有双重性:虽享有免部分赋税特权,但受严格人身控制。《文献通考》指出,明律规定军户不得随意迁徙,婚嫁需经官府批准,实质上成为国家附属的军事生产单位。

该制度对古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既保障了军队稳定性,又造成军户阶层贫困化。现代学者研究显示,15世纪军户逃亡率已达在籍人数的40%,反映出制度的内在矛盾。

网络扩展解释

军户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的特殊类别,指被官府指定世代承担兵役义务的家庭或群体。以下是其核心解释及历史演变:

一、基本定义

军户制度始于东晋、南北朝时期,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由军府统一管理。一旦编入军户,需世代为兵,社会地位低于普通民户,职业不可更改。

二、历史演变

  1. 南北朝时期

    • 军户与民户分离,户籍由军府管辖,形成“兵民分治”模式。士兵后代必须继承兵役,且未经特许不得脱籍。
  2. 元朝

    • 军户制度最完备,分为四类:
      • 蒙古军户:蒙古族游牧部族成员,成年男子均为士兵。
      • 探马赤军户:由蒙古各部精锐组成。
      • 汉军户:北方汉人中被征发者。
      • 新附军户:南宋降军改编而来。
    • 实行“父死子替,兄亡弟代”的强制世袭制。
  3. 明朝

    • 沿袭元制,但通过卫所制度细化管理,军户由都督府管辖,需屯田自给。明朝军户约占全国户籍的六分之一。
  4. 清朝

    • 清初沿用军户,后逐渐废除世袭制,转为绿营兵制,军户退出历史舞台。

三、主要特点

四、制度影响

该制度保障了古代军队的稳定兵源,但禁锢了人身自由,加剧社会分化。明代中后期军户逃亡现象频发,成为卫所制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别人正在浏览...

贬素並頭紅比像博带柴桑撦冶粗定大红日子旦暮道木点景独木桥傅丽负锡陔步高厉归宿黄耇胡胡麻麻讲古论今绛帻脚皮银激刺揭晓经事紧隣谨悫聚观君子竹夔鼓狼崽狸裘理枉路规论歌民熙物阜摩西挠辞内常侍庖牺氏軿轩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清润球衣犬牙盘石三大运动散福森木世乐誓天私方无迹可寻五水蛮戊寅遐览遐历祥除向来贤人枭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