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奖励的办法招募。《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劝募 蜀 人能内移者,给廪二年,復除二十岁。”
(2).用劝说的方式募集。 吴组缃 《山洪》二八:“经费的来源最好用劝募代替摊派,财务的管理必须独立与公开。”
“劝募”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uàn mù,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用奖励的方式招募
指通过提供奖励或优待条件吸引他人参与。例如《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记载:“劝募蜀人能内移者,给廪二年,復除二十岁。”,即通过免除赋税等奖励措施招募蜀地民众迁移。
用劝说的方式募集
指通过语言或行动说服他人自愿捐赠或参与。例如现代作家吴组缃在《山洪》中提到:“经费的来源最好用劝募代替摊派。”,强调以自愿募集替代强制征收。
该词兼具“主动劝说”与“奖励激励”的双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汉典等权威来源。
劝募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包含了劝和募这两个字。下面将分别解释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劝募的意思是指劝告人们捐助或募集资金、物品等。通常用于公益事业、慈善活动、捐款救灾等方面。
劝:左右结构,左边是人,右边是言,共有11画。
募:上下结构,上面是聿,下面是力,共有12画。
劝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在古代,聪明有才能的年轻人往往会通过应举考试选拔为官员。而选官者则需要通过劝说和募集来吸引人才报考。
劝募的繁体字为「勸募」。
劝和募的古时候汉字写法没有明显的变化,都是由人和言、聿和力组成。
他积极参与劝募活动,为救灾事业贡献了很多。
劝诱、劝导、募捐、募集等。
劝勉、鼓励、筹集、募化。
厌募、反募、谏募。
半毡标冠不上台面陈表大重地方地椒房庙反应性染料负持附见鬼门国俗鸿逸化内徻徻沪书牋刺江婓借尸还阳踦户鸠资看起来爌爌枯桑朗心揽载略无练识冥奥年深月久鸟乌牛眠地藕荷平睦平圃乾打垒气锅鸡啓寤颀晳沙袋砂锅沙幕上急申祸无良时王树苗四殃私盐私醋松针涑水太阶太婆通赤土崩鱼烂五门四关厢吴兴瞎咕咕仙书云篆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