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獎勵的辦法招募。《三國志·魏志·陳留王奂傳》:“勸募 蜀 人能内移者,給廪二年,復除二十歲。”
(2).用勸說的方式募集。 吳組缃 《山洪》二八:“經費的來源最好用勸募代替攤派,財務的管理必須獨立與公開。”
“勸募”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uàn mù,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用獎勵的方式招募
指通過提供獎勵或優待條件吸引他人參與。例如《三國志·魏志·陳留王奂傳》記載:“勸募蜀人能内移者,給廪二年,復除二十歲。”,即通過免除賦稅等獎勵措施招募蜀地民衆遷移。
用勸說的方式募集
指通過語言或行動說服他人自願捐贈或參與。例如現代作家吳組缃在《山洪》中提到:“經費的來源最好用勸募代替攤派。”,強調以自願募集替代強制征收。
該詞兼具“主動勸說”與“獎勵激勵”的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
勸募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包含了勸和募這兩個字。下面将分别解釋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勸募的意思是指勸告人們捐助或募集資金、物品等。通常用于公益事業、慈善活動、捐款救災等方面。
勸:左右結構,左邊是人,右邊是言,共有11畫。
募:上下結構,上面是聿,下面是力,共有12畫。
勸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在古代,聰明有才能的年輕人往往會通過應舉考試選拔為官員。而選官者則需要通過勸說和募集來吸引人才報考。
勸募的繁體字為「勸募」。
勸和募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沒有明顯的變化,都是由人和言、聿和力組成。
他積極參與勸募活動,為救災事業貢獻了很多。
勸誘、勸導、募捐、募集等。
勸勉、鼓勵、籌集、募化。
厭募、反募、谏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