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国的风俗。《孟子·告子下》:“ 华周 杞梁 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宋 苏辙 《王存磨勘改朝散郎》:“具官 王存 ,文雅足以饰吏事,靖重足以镇国俗。”
(2). 清 王朝统治者称其本族风俗为国俗,以别于 汉 人风俗。《清史稿·后妃传·皇后乌喇那拉氏》:“国俗忌剪髮,而竟悍然不顾,朕犹包含不行废斥。”参见“ 国字 ”。
国俗是由“国”与“俗”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一个国家特有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及社会规范。根据权威汉语词典释义,可具体分为以下两层含义:
《汉语大词典》释“国俗”为“国家的礼俗;亦指国家的制度”(卷3,第803页),强调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与社会秩序的文化根基。例如《礼记·曲礼》中“君子行礼,不求变俗”即体现国俗对礼制的约束性。古代文献中常与“王制”“邦典”并用,如《周礼·天官》载“以八则治都鄙……六曰礼俗,以驭其民”,此处“礼俗”即国俗的具体实践形式。
来源:《汉语大词典》(在线版)http://www.hydcd.com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一个国家特有的风俗习惯”(第503页),侧重文化认同功能。如春节贴春联、端午赛龙舟等习俗,既是中华民族的国俗体现,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代语境下,“国俗”常与“国粹”“国学”并提,指向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行为模式与物质载体(如汉服、茶道)。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官网 https://www.cp.com.cn
《辞源》指出国俗兼具稳定性与流变性:一方面作为文化基因代际传承(如祭祖仪式),另一方面随时代融合新元素(如电子红包)。民俗学者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强调,国俗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其研究需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
来源: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国俗”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基本含义 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反映其文化背景与民族特性。该词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下》中“变国俗”的表述,宋代苏辙也曾在奏折中以“靖重足以镇国俗”强调风俗对国家稳定的作用。
清代特殊用法 特指满族统治者区别于汉族的本族习俗。如《清史稿》记载乾隆帝因皇后剪发(满族禁忌)欲行废斥之事,明确使用“国俗”指代满族风俗。这种用法体现了清代民族政策中对文化身份的划分。
扩展补充
注:如需具体文献原文或更多历史案例,可查看《孟子》《清史稿》等典籍,或访问引用的在线词典资源。
板闼保社边算俵解标准海水猜斥尘路冲积传卮辍食吐哺蹉跎时日躭心刀头剑首的溜溜东家女恩好访索反身代词繁说法绳瓜田之嫌绲殽画规黄金躯贱士狡赖架秧子夹寨均摊开勾开顔昆蚑哭庭连雾列臣戾虚卤部南内叛背旁见侧出平业墙墉諐尤前鱼期门上肴山甿舌尖口快笙篪兽工收之桑榆彤镂退讬挖花温香艳玉无虑无思陷陈相衡咸韶心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