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桑树。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北周 庾信 《枯树赋》:“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 唐 陆龟蒙 《杂讽》诗之一:“红蚕缘枯桑,青茧大如瓮。”《云笈七籤》卷三:“ 太上大道君 ……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 元始天尊 下降,授 道君 灵寳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枯桑”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枯桑”字面指老桑树,特指干枯或失去生机的桑树。该词最早见于汉代蔡邕《饮马长城窟行》中的诗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通过自然景象的凋零暗喻环境变化。
二、引申含义
在文学与成语中,“枯桑”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形容事物荒凉、凋敝或失去活力。例如: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绘以下情境:
四、文献关联
该词频繁出现在道教典籍与文学作品中,如《云笈七籤》记载太上大道君“坐于枯桑之下”悟道,赋予其超脱世俗的意象。
若需进一步了解诗词引用或文化背景,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文学解析资料。
《枯桑》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枯萎的桑树。
《枯桑》的部首是木字旁(木字部),包含8个笔画。
《枯桑》这个词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地官·序传》: “北入海,水出朔漠,泉无江河,土失五谷,民食枯桑 竹枝。” 意思是北方的土地不适合种植五谷,只能依靠吃枯萎的桑树和竹子来度日。
《枯桑》的繁体字为「枯桑」。
古时候写《枯桑》的字形与现在大致相同。
1. 农田里的桑树由于干旱而变成了几颗枯桑。
2. 村庄中破败的房屋下,长满了枯桑和野草。
枯叶、萎蔫、干燥、凋零
槁木、腐朽
鲜绿、茂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