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卜葬的吉地。典出《晋书·周访传》:“初, 陶侃 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谓曰:‘前岗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又指一山云:‘此亦其次,当世出二千石。’言讫不见。 侃 寻牛得之,因葬其处,以所指别山与 访 。 访 父死,葬焉,果为刺史,著称 寧益 ,自 访 以下,三世为 益州 四十一年,如其所言云。” 元 丁鹤年 《送奉祠王良佐奔讣还郾城》诗:“佳城已卜牛眠地,屏立 泰山 带围 泗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堪舆》:“ 宋公 卒,两公子各立门户,为父卜兆……经月餘,各得牛眠地,此言封侯,彼云拜相。”
“牛眠地”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成语,主要用于风水领域,指代适合安葬的吉地。以下是详细解释:
“牛眠地”典出《晋书·周访传》。据记载,晋代陶侃在父母去世后,家中老牛走失,后遇一老者告知牛卧于某山岗,并预言若将亲人葬于此地,后代可位极人臣。陶侃依言安葬,后果然显贵,其家族世代为官。这一故事成为“牛眠地”的起源,象征风水宝地。
现今该词多用于文学、历史或民俗讨论中,反映古代丧葬文化与风水观念的结合。需注意,其含义带有迷信色彩,实际应用中需理性看待。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晋书》或《聊斋志异》相关章节。
牛眠地,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为牛在地上安眠的地方。牛眠地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为牛(水部)+ 眠(目部)+ 地(土部),共计11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容易理解,它描述了牛在田间地头休息和睡觉的场景。
在繁体字中,牛眠地的写法为「牛篆地」。
在古时候,牛眠地的汉字写法有一些变化。据古代文字学者研究,古汉字的写法较为繁琐,有多种变体。牛眠地在古代的写法为「牜澠氐」,该写法使用了牛头的象形部分、水部的氵和地的土字旁。这种写法在汉字演变过程中逐渐变为现代的牛眠地。
以下是牛眠地这个词的例句:
1. 清晨,当农民看到牛眠地的时候,就知道明天会是一个好天气。
2. 小村庄的周边散落着许多牛眠地,这些是牛儿们安乐的家园。
3. 对于奶牛来说,牛眠地是它们舒适的床铺。
与牛眠地相关的组词有:牛圈、哞哞、安眠、休息。
与牛眠地意思相近的词语有:牛栅、牛羊同栏、牛行侠。
与牛眠地意思相反的词语有:骂牛杀马、人活畜消。
总之,牛眠地是形象地描绘了牛儿们在地上安眠的地方。这个词的使用广泛,常用于形容牛的习性和农田生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