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四种自然灾害。《逸周书·文传》:“天有四殃:水、旱、饥、荒。”
“四殃”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提到的四种自然灾害,其具体含义和出处如下:
四殃指水、旱、饥、荒四种灾害,源自《逸周书·文传》:“天有四殃:水、旱、饥、荒。”
这一概念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系统性认知。在农耕社会中,水旱直接影响作物收成,而“饥”与“荒”则是灾害的连锁后果,体现了天灾对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威胁。
“四殃”是古代对自然灾害的概括性分类,既有具体的灾害类型,也暗含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其记载于《逸周书》,成为研究先秦时期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要文献依据。
《四殃》是一个汉语词语,形容一个人或一个地方受到四种祸殃的困扰或厄运。这四种祸殃分别是风灾、水灾、火灾和盗贼。
根据《说文解字》,《四殃》的拆分部首是 "四" ,笔画总数为16画。
《四殃》一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上》。在该书中,提到了四种祸殃同时临到一个地方时,称之为 "四殃俱至"。后来,这个词汇被引申为形容个人或地方遭受多重不幸或灾祸的状态。
在繁体中文中,"四殃" 的写法与简体中文相同。
根据研究,《四殃》这个词在古代的一种写法是 "肆厄",意指四种遭厄运的灾祸。这个写法在现代已较少使用。
1. 这个村庄经历了洪水、火灾、飓风和盗贼的袭击,真可谓是四殃临头。
2. 江南地区近年来遭遇连续的旱灾、洪涝、山火和抢劫,真是四殃缠身。
四殃满堂、百般刁难、祸不单行、多灾多难、祸患丛生。
四祸齐至、四灾兴起、四患齐临。
百福齐天、福泽绵绵、五福临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