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得的意思、不相得的详细解释
不相得的解释
(1).不投合;不融洽。《易·革》:“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汉 王充 《论衡·死伪》:“ 郑伯有 贪愎而多欲, 子晳 好在人上,二子不相得。”《后汉书·西域传·车师》:“ 永兴 元年, 车师 后部王 阿罗多 与戊部侯 严皓 不相得,遂忿戾反畔。”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忿情》:“ 谢无奕 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 王蓝田 ,肆言极駡。”
(2).彼此没有遇到。《汉书·高帝纪上》:“过 沛 ,使人求室家,室家亦已亡,不相得。”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单用
- 相得的解释 互相投合,相处得很好与公甚相得。;;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详细解释.相配;相称。《易·繫辞上》:“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韩康伯 注:“天地之数各五,五数相配,以合成金、木、
专业解析
"不相得"是一个文言短语,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但在古籍和特定语境中可见。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和用法两方面理解:
-
字义解析:
- 相 (xiāng): 表示彼此、互相,指动作行为是双向或交互的。
- 得 (dé): 本义为获得、得到。引申为契合、投合、融洽、适宜、和谐。
- 不相得: 字面意思即“彼此不能契合”、“互相不投合”、“不融洽”、“不和谐”。强调的是双方或多方之间缺乏协调、配合或共鸣的状态。
-
用法与语境:
- 形容人际关系不和睦: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意见不合、相处不融洽。
- 例: 《左传·隐公四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州吁未能和其民。” 此处虽未直接用“不相得”,但“未能和其民”即指州吁与民众关系不融洽、不相得。
- 形容事物间不协调、不匹配: 指事物之间性质不合、相互抵触或不能和谐共存。
- 例: 《周易·系辞下》:“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暄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这里“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即用“不相得”形容两个女子同住一室但心思、志向不投合(引申为事物性质相冲突),是导致需要变革(革)的原因。
- 形容时机、条件不适宜: 指时机不对或条件不具备,导致事情难以成功或进行。
- 例: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论项羽):“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此处韩信分析项羽弱点,指出其“百姓不亲附”、“实失天下心”,即与民心“不相得”,是其虽强却易败的关键。
“不相得”意指彼此不投合、不融洽、不和谐、不匹配、不适宜。它主要用于描述:
- 人际关系的不和睦(如君臣、同僚、朋友、家人之间)。
- 事物性质或状态间的冲突与不协调。
- 时机或条件的不具备、不适宜。
其反义词是“相得”,表示融洽、投合、和谐、适宜。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对“相得”词条有详细解释,其否定形式即为“不相得”。释义包含“彼此投合”、“配合得当”等义。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相得”的解释包括“彼此投合”、“相处融洽”等,其否定形式“不相得”即表示关系不融洽、不投合。
- 《左传》(中华书局点校本):提供了历史语境中人际关系“不和”(即“不相得”)的经典案例(州吁与民)。
- 《周易》(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提供了“不相得”用于描述事物间不协调、冲突的哲学例证(二女同居)。
- 《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提供了“不相得”在政治军事分析中的间接应用实例(项羽与民心不附)。
网络扩展解释
“不相得”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不投合;不融洽
指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和谐,或事物之间无法协调。例如:
- 《易经·革》提到“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比喻志向不合导致矛盾。
- 《论衡·死伪》记载郑国伯有与子晳因性格差异“不相得”,最终引发冲突。
- 《世说新语》中谢无奕与王蓝田因琐事争执,体现人际摩擦。
二、彼此未相遇或未达成
指因机缘未到而未能会面或实现目标。例如:
- 《后汉书·西域传》描述车师后部王与戊部侯因“不相得”导致叛乱。
补充说明
该词多用于古籍,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但在文学或历史分析中可强调人物矛盾或事件未遂的深层原因。
别人正在浏览...
八狄谤端磅唐背偻宾臣不及之法惭怯车封吃苦头村謡打家截道达乐调融多定覂轨勾徵郭泰船海椒诃藜棒恒论宦者令毁缺挥师辉烁火流迥场谲妄军号开啓看人下菜客念乐头连滚带爬论评律吕卖猪仔马套恼骂凝缓潜搆侵主羣法如如如坐针毡腮庞三侯之章散散落落僧迦鵄上款神兵声称十辈受盘死乞百赖童山濯濯脱靶皖南事变县公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