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诃藜棒的意思、诃藜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诃藜棒的解释

武器名。 明 茅元仪 《武备志·器械三》:“右取坚重木为之,长四五尺,异名有四,曰棒、曰棆、曰杵、曰桿。有以铁裹其上者,人谓訶藜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诃藜棒(又作“诃梨棒”“诃黎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宗教与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需结合字源、佛教法器及历史文献综合考辨。以下从权威词典及典籍角度分层阐释:


一、本义溯源

  1. “诃藜”释义

    “诃藜”源自梵语“khaṭvāṅga”的音译(《汉语大词典》第10卷,页1123),在佛经中特指一种顶端饰有骷髅头的木杖。其形制最初与古印度苦行僧或湿婆教派法器相关,后融入佛教密宗体系,象征断除烦恼、降伏魔障(《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2. “棒”的器物属性

    汉语“棒”指棍状兵器或仪仗用具(《说文解字注》:“棒,杖也”)。在“诃藜棒”中,强调其作为宗教法器的实体形态,兼具武器功能与象征意义。


二、佛教语境中的核心含义

在汉传佛教文献中,“诃藜棒”被明确界定为护法神手持的降魔法器,常见于密宗仪轨与造像艺术:


三、文化延伸与误用辨析

  1. 文学中的武器化描写

    明清小说常将“诃藜棒”世俗化为兵器,如《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番将所用“诃黎棒”(第76回),此系文学想象对宗教法器的衍生重构,非其本义。

  2. 与“金刚杵”之辨

    部分文献混用二者,但严格而言:

    • 金刚杵:金属制,双头对称,表“坚固智慧”。
    • 诃藜棒:木石制,单头饰髑髅,侧重“降魔威能”(参考季羡林《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页189。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定义“诃藜棒”为“佛教护法神所执之杖”,收录音义源流。
  2. 《一切经音义》(唐·慧琳):详述形制与梵语词源。
  3. 《敦煌变文集》(王重民辑校):提供唐代民间文本用例。
  4.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阐释宗教象征体系。
  5. 《佛教器物图解》(释永信监修):图示法器演变(中国佛教协会官网可查部分内容。

注:以上文献除标注网页来源外,其余可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nlc.cn)或专业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诃藜棒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兵器,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基本定义

诃藜棒属于棒类武器,主要用于战场破甲或近战攻击。其名称中的“诃藜”可能与表面结构相关(如铁刺或蒺藜状装饰),而“棒”则指棍状形态。根据《武备志》记载,它由坚硬木材制成,长度约四至五尺(约1.2-1.5米),表面可能包裹铁皮以增强杀伤力。

2.结构与变种

3.历史与用途

4.其他说法辨析

部分资料(如)称其为“拐杖”,但此说法缺乏权威依据,可能混淆了名称相似的其他工具。综合军事典籍和史料,诃藜棒作为武器的解释更为可信。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形制或历史战例,可参考《武备志》等古籍或兵器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媚哀隐按扣材伎裁缺常任处法初旭大少爷轓邦番首丰韵犵狫耕纺归棹故剑红一字候簿环击娇鬟郊劳节减畸鬼极量九酘倦懒君子协定匡诤袴衫廊飡俚鄙黎园论求麻秆侔拟暮霭疟寒翘首凄风苦雨奇光异彩青灯穷汉湫凹秋种如常乳子审美趣味身帖舍业实况广播天部痛叹讬足汪湟魏草五郊五郎咸淡相思曲薢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