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县公的意思、县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县公的解释

(1). 春秋 时, 楚 君称王,其县大夫亦僭称公。《左传·宣公十一年》:“诸侯、县公皆庆寡人。” 杜预 注:“ 楚 县大夫皆僭称公。”

(2).爵名。 晋 时始置县公之爵,历代因之,亦谓之开国县公, 明 以后废。《隋书·百官志下》:“ 开皇 中,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为九等者,至是唯留王、公、侯三等。餘并废之。”《新唐书·百官志一》:“﹝司封郎中﹞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凡爵九等……五曰开国县公,食邑千五百户,从二品。”《宋史·职官志三》:“司封郎中掌官封、叙赠、承袭之事……列爵九等:曰王,曰郡王,曰国公,曰郡公,曰县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县公"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境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县公"最早见于周代分封制度,由"县"(地方行政区划)与"公"(爵位等级)组合而成。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特指古代受封为一县之主的公爵,是仅次于诸侯国君的地方统治者。《辞源》补充说明其具有"食邑一县的爵位"特征,代表受封者享有该县赋税收益权。

二、历史演变

  1. 周代制度:《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周天子将直属领地划分为"县",其行政长官由王族重臣担任,形成"县公"治理体系,如《左传·宣公十一年》载楚子县陈,申叔时谏言即涉及此制。
  2. 晋代沿革:据《晋书·职官志》,西晋将开国郡公降等为"县公",成为异姓功臣的最高封爵,食邑达万户,如张华曾受封广武县公。
  3. 宋代变革:《宋史·职官志》显示,北宋将"县公"列为十二级爵位中的第七等,主要授予宗室近支,食邑二千户以上方可获封。

三、特殊用法 在明清小说中,"县公"出现词义转借现象。《金瓶梅词语》等作品里,该词作为对县令的尊称使用,这种用法虽非正式制度,但反映了民间对地方官员的敬称习俗。

网络扩展解释

县公是中国古代兼具官职与封爵性质的称谓,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

一、作为官职(春秋战国时期)

起源:西周至春秋时期,楚国在新占领地区设县,行政长官称「县公」或「县尹」,如申公、叶公等。其职责包括管理政务、治安及民政,相当于后世的县令。

二、作为封爵(始于西周,后世沿用)

  1. 西周与曹魏
    西周始置县公爵位,如楚国申县县公巫臣。曹魏时期封宗室为公(如济阳公曹壹),以县立国,形成类似县公的封爵制度。

  2. 晋至隋唐

    • 晋朝:正式列为公爵第二等,次于郡公,享有实封食邑(数千户),可世袭并置国官,封国设相(职能等同县令)。
    • 隋唐:爵分九等,开国县公为第五等,食邑一千五百户,属从二品。
  3. 宋至明朝
    宋代延续县公爵位,明代废除,仅保留王、公、侯三等。

三、特殊案例

县公兼具地方行政官职与封爵的双重性质,作为官职多见于楚国,后演变为县令;作为爵位则从西周延续至明初,属中等贵族等级,反映了古代封建制度与地方治理的演变。

别人正在浏览...

白冠氂缨鲍鱼逼酒产销抽象垂头丧气大巴钿车惵息地龟锭器东土山斗筲之器匪夷匪惠偾事格天寒房宏图大志忽悠悠加额兼道饯顶井蟇仅仅吉庆花酒逸亢满坤元括香连拱坝历久弥坚邻家笛龙山文化勉劳牡丹木画南唐腻滞藕色曲棍球裙边少林深取蔬笋泰山压顶太昭贪幸田舍公殄夷髫辫徒讬空言往则王主汙腻相脚头崄阔小娥小合唱夏钥鞋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