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on hot coals;be on nettles;be on pins and needles;feel as though one was lying on a bed carpet;walk on thorns] 形容心神不宁,不得安生
精神上的痛苦使人如坐针毡
《晋书·杜锡传》:“性亮直忠烈,屡諫 愍怀 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著 锡 常所坐处氊中,刺之流血。”后以“如坐针氊”比喻心神不定,坐立不安。《三国演义》第二三回:“ 王子服 等四人面面相覷,如坐针氊。”《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姑娘此时心慌意乱,如生芒刺,如坐针氊。” 谷峪 《萝北半月》:“全庄的群众和领导人员都焦急地等待着,如坐针毡。”
“如坐针毡”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该成语通过夸张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因焦虑、担忧或愧疚导致的极度不安心理,适用于文学描写或日常口语表达。如需更多例句或故事细节,可参考古籍《晋书》或权威词典。
《如坐针毡》是一个成语,意指坐立不安,形容内心焦虑或痛苦。也可以用来形容在某些尴尬或紧张的场合感到不自在的心理状态。
《如坐针毡》的拆分部首为「女」、「立」、「钅」、「毛」,其中「毛」是「毡」的异体字。
根据康熙字典,整个成语共9个笔画。
《如坐针毡》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尚书·周书·秋书》。成语具体来源不详,但可以推测它的意思源自人们在古代的坐垫上使用毡制品,毡制品因其材质粗糙,坐在上面很不舒适。
《如坐针毡》的繁体为「如坐針氈」。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坐」的古字形如「囬」,「针」的古字形如「鱼」,「毡」的古字形如「垚」。
他心里如坐针毡,一直等到天亮。
面对面的交流对他来说就像如坐针毡一样。
如履薄冰、坐井观天、针锋相对、毡毯、针线活。
如臂使指、如坐针毡、如临大敌。
安稳自在、临渊羡鱼、置若罔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