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如如的意思、如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如如的解释

(1).佛教语。谓诸法皆平等不二的法性理体。如,理的异名。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三:“诸法体同,故名为如……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唐 慧能 《坛经·行由品》:“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唐 李邕 《岳麓寺碑》:“以因因入果果,以灭灭而会如如。”

(2).佛教语。指永恒存在的真如。 唐 白居易 《读禅经》诗:“摄动是禪禪是动,不禪不动即如如。” 宋 苏轼 《浊醪有妙理赋》:“如如不动而体无碍,了了常知而心不用。”

(3).佛教语。引申为永存,常在。 唐 贾岛 《寄无得头陀》诗:“落涧水声来远远,当空月色自如如。”《西游记》第九九回:“丹成识得本来面,体健如如拜主人。”

(4).恭顺儒雅貌。 元 刘致 《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法则有準使民服,期于无刑佐皇图。説与当途,无毒不丈夫,为如如把平生误。” 明 陈所闻 《双调玉抱肚·怀李如真》曲:“如如风范,幸龙门当年得攀。” 清 恽敬 《答方九江》:“前过 九江 ,留数日,视署舍如山居,僚属循循如如,文学掌故,甚善甚善。”

(5).络绎不绝。《尔雅·释天》“二月为如” 清 郝懿行 义疏:“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

(6).形容词词尾。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痒如如把心不定,肚皮儿里骨轆轆地雷鸣,眼悬悬地专盼着人来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如如”是汉语中具有哲学深度的佛教术语,最早见于《金刚经》的“如如不动”表述,其核心内涵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释义 “如如”源于梵语“tathatā”,意为“真如”或“如是”,指超越言语概念的真实本性。在佛教语境中,特指诸法实相的平等性、不变性。《佛学大辞典》将其定义为“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二、佛教哲学内涵

  1. 本体论层面:作为“真如”的同义词,指事物不生不灭的本质属性,《成唯识论》卷九解释为“真如即是诸法实性”(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
  2. 认识论层面:强调主观认知与客观实相的完全契合,《大智度论》称之为“诸法实相毕竟清净,不可破坏”(中华佛典宝库,fodian.net)

三、文学应用 唐代禅宗典籍《六祖坛经》多次使用该词,如“念念说如如,般若无知”的表述(汉典,zdic.net)。宋代文人苏轼在《答毕仲举书》中化用此概念,形成“如如不动而辨诸物”的哲学表达(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

参考资料:

  1. 《佛学大辞典》电子版(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 《成唯识论》校注本(ctext.org)
  3. 《大智度论》梵汉对照版(fodian.net)
  4. 《六祖坛经》注释本(zdic.net)
  5. 苏轼文集笺注(guoxuedashi.com)

网络扩展解释

“如如”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叠词,其核心意义源于佛教哲学,但也在不同语境中衍生出其他用法。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佛教术语的核心内涵

    • 指诸法平等不二的“法性理体”:在佛教中,“如”是“理”的异名,代表事物本质的真理。叠加为“如如”后,强调诸法(一切现象)皆同一法性,超越二元对立,体现绝对平等的真实状态。
    • 永恒存在的“真如”:“如如”也指真如(梵语Tathatā),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不生不灭、常住不变的本质。
  2. 词义扩展与衍生用法

    • 永存常在:佛教语境的延伸,指超越时间与生灭的恒常存在。
    • 恭顺儒雅貌:形容人态度谦和、举止文雅,如“如如不动”可引申为从容稳重的仪态。
    • 络绎不绝:描述事物连续不断的状态。
  3. 语法功能与构词特点

    • 形容词词尾:附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状态,例如“空空如也”“突如其来”中的“如”。
  4. 与单字“如”的关联

    • 单字“如”有顺从、相似、到往等基础含义(如“如愿”“如厕”),而“如如”通过叠用升华至哲学层面的抽象概念,体现了汉语叠词在语义强化和范畴转换中的作用。

“如如”在佛教哲学中承载着对真理本质的诠释,其他语境下的用法多由此引申。如需进一步探究佛教义理,可参考《大乘起信论》等经典对“真如”的阐释。

别人正在浏览...

哀丝闇然黯然销魂材人超前絶后察视尘抱逞忿城铺承值侈阔抽球春归倅然寸晷风檐搭把子代管诞计典洽冯循干果高祖顾惭顾拂豪管哀弦吼咤忽漭火力圈嶻嶪计念激使咎有应得基准眷生栲楚魁斗吏蠹凌杂你好披巾切骨之仇怯上器观轻油寝衰羣学阮郎辱知上边授节遂隐宿夕泰斗铁达铁达铁挝头晕眼花枉口嚼舌武松相戞宵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