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寡欲的意思、清贫寡欲的详细解释
清贫寡欲的解释
清寒贫苦,欲念甚少。
【出处】:
《魏书·游明根传》:“谦廉不竞,曾撰《儒棋》,以表其志焉。清贫寡欲,资仰俸禄而已。”
【示例】: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周颙宅作阿兰若》:“清贫寡欲,终日长蔬,虽有妻子,独处山舍。”
词语分解
- 清贫的解释 生活清寒贫苦家道清贫详细解释生活清寒贫苦。《三国志·魏志·华歆传》:“ 歆 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之三:“清贫聊自尔,素责将如何。” 清 蒲松龄
- 寡欲的解释 少私欲;节欲养心并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详细解释见“ 寡欲 ”。亦作“ 寡慾 ”。节制欲望;欲望少。《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北齐书·王昕传》:“﹝ 王昕 ﹞性閒淡寡欲,虽王事鞅掌
专业解析
"清贫寡欲"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可从字面拆解和权威词典释义两个层面进行阐释:
一、字面释义
- 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物质匮乏但保持洁净、不慕奢华的状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清贫”解释为“贫穷(旧时多形容读书人)”。
- 寡欲:指欲望很少,对物质享受、名利地位等所求不多。《现代汉语词典》将“寡欲”解释为“欲望少”。
- 合成义:形容一个人生活清苦朴素,同时个人欲望淡薄,不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地位。
二、权威词典释义与文化内涵
综合权威汉语词典与经典解读,“清贫寡欲”的详细含义可概括为:
- 安于贫困,甘守清寒:指个人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能够安然处之,不以此为苦,更不以不正当手段谋求富贵。这体现了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
- 节制欲望,心境淡泊:指个人主动减少或克制对物质财富、感官享受、权力名望等的追求和渴望。这种“寡欲”并非消极的无所求,而是主动选择一种简单、知足的生活状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与内心的宁静。
- 品德高尚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中,“清贫寡欲”常被视为一种美德。它象征着不慕虚荣、不贪图享乐、廉洁自守、专注于内在修养或精神追求的高尚情操。历史上许多文人志士(如陶渊明)常以此自况或受到赞誉。
三、经典佐证
这一品德常与修身养性、廉洁自律相联系。如《论语·学而》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老子》中“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都体现了类似的精神追求。
权威来源参考:
- 释义主要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著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出版。该词典是汉语规范化的权威工具书。
- 文化内涵部分参考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普遍解读。
网络扩展解释
“清贫寡欲”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生活清寒贫苦且欲望极少的状态。以下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指物质生活虽清寒贫苦,但个人对物质或享乐的欲望非常少。常用于形容安于简朴、不慕名利的人生态度。
二、词源与结构
- 出处:最早见于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清贫寡欲,终日长蔬,虽有妻子,独处山舍。”。
- 构词:
- 清贫:指生活贫寒但保持高洁品格;
- 寡欲:减少或克制欲望,强调精神层面的淡泊。
三、用法与语境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宾语或定语,用于描述人的生活方式或性格特点(例:“道士们清贫寡欲的一生”)。
- 适用对象:常见于形容隐士、修行者或恪守节操的文人,如《魏书》中记载的游明根“资仰俸禄而已”。
四、近义与对比
- 近义词:清贫自守、安贫乐道。
- 反义概念:贪得无厌、穷奢极欲。
五、文化内涵
该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淡泊明志”价值观,强调在物质匮乏中保持精神富足,与道家“少私寡欲”、儒家“君子固穷”的思想相通。
提示:如需具体例句或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能改斋漫录》《魏书》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白从炳炳烨烨並行不悖财产藏识缠絷超然自引逞节翠华悼慄德谟克拉西點天燈诋叱郖津断面图凡枯干度海军衫痕废户灶降压娇怯贾舟解祀杰姿静民距人千里开路先锋肯綮缆绳龙节龙芽草姏姆漫文毛胎面型泯灭密疏木角拏东拏西纳米弄错切理厌心气恨清净无为全算囷京曲学诐行若榴善罢罢休神签视如土芥受服受赂鼠虎水牒素挥听説陁陊无忧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