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安定民心。《逸周书·谥法》:“大虑静民曰定。” 朱右曾 校释:“静,安也。”
"静民"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静"和"民"两个语素构成。《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谓安定民心",《辞源》则释作"使民安静"。该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杜预注曰"此皆所以静民"(来源:《左传注疏》)。现代用法中多指通过政策或教化使民众安居乐业,如《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载"管子主张静民务本,富国安邦"(来源: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列为书面语词汇,释义为"使民众安定"。词义演变过程中,"静"由本义"明审"引申为安定,"民"特指被治理的百姓群体,二字组合形成使动结构。
“静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历史文献:
源自《逸周书·谥法》,用于描述君主或执政者深谋远虑、使百姓安定的德行。例如“大虑静民曰定”,意为“长远谋划以安定民众者,谥号为‘定’”。
构词解析: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历史语境,如分析古代治国思想时可能涉及。
如果需要进一步探讨其历史背景或古文献用例,可参考《逸周书》及相关注释文献。
埃雾八拜成丁大雪电源雕胡米帝坐抖擞对讲峨峨洋洋耳聋眼黑葑菲之采抚接各安生业阁手公里宫职管待管宁割席龟龄行夥酣酒河图红冰挥沐吐餐绛帕头进禅锦囊术浸使继世櫑器连襼临难无慑历事文书旅貌免的麪市鸣桐民粮陌上歌木寓龙暖寿派头泡妞偏心偏心眼破冒其间请业企盼啓曙啓征群疠沈荒儵煜炭精纸桃核畏徇蚊帱相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