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悼栗 ”。惊恐战栗。《庄子·山木》:“危行侧视,振动悼慄。”《汉书·王莽传上》:“夙夜悼栗,常恐污辱圣朝。” 三国 魏 阮籍 《鸠赋》:“终飘摇以流离,伤弱子之悼栗。” 唐 韩愈 《上襄阳于相公书》:“窥巨海之惊澜,莫不战掉悼慄,眩惑而自失。”
悼慄(dào l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形容因极度恐惧、悲伤或敬畏而产生的颤抖、战栗状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用法及来源:
词义核心
“悼”本义指恐惧、悲伤(《说文解字》:悼,惧也);“慄”指因寒冷或恐惧而发抖(《尔雅·释训》:慄,惧也)。二字组合强化了“因极端情绪引发的生理性战栗”,强调内心的震撼与身体的失控反应。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083页。
情感指向
多用于描述面对灾难、死亡、神威或重大变故时,因极度哀痛或敬畏导致的颤抖,常见于古籍中对天灾、战争、祭祀等场景的记载。
例:《诗经·小雅·小弁》:“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维忧用悼。” 其中“悼”已隐含惊惧之意。
古代典籍
描述秦人对严刑峻法的恐惧战栗,体现威权压迫下的心理状态 ](https://www.guoxuedashi.com/a/23hsh/hszz_2.html)。
以“悼”抒发对命运艰险的悲慨,暗含惊惶不安之情。
近现代用例
鲁迅《集外集拾遗·破恶声论》:“民生悼慄,不可终日。”
形容民众在动荡时局中的极度恐慌,延续了该词的沉重情感色彩 ](https://www.luxunmuseum.com.cn/works.html)。
当代语境
现代汉语中“悼慄”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历史文献研究、文学创作或学术论述,用以渲染庄重肃穆的悲怆氛围(如描述历史悲剧、自然灾害等)。
来源:《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589页。
近义词辨析
《汉语大字典》
释“悼”为“恐惧”,引《广雅·释诂二》:“悼,惧也”;释“慄”为“因恐惧发抖”,引《庄子·人间世》:“吾甚慄之”。
来源: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2版第2396页。
《辞源(修订本)》
明确“悼慄”为“恐惧战抖”,并列《汉书》《后汉书》用例佐证。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582页。
“悼慄”凝结了汉语中对深层恐惧与悲怆交织的复杂情感表达,其古典意蕴在现代语境中仍具独特表现力,适用于严肃历史叙事或文学性文本。
“悼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悼慄”意为惊恐战栗,形容因恐惧、紧张或极度不安而身体发抖的状态。该词也可写作“悼栗”,属于文言用法,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
《庄子·山木》
“危行侧视,振动悼慄。”
(形容因危险而战战兢兢的状态。)
《汉书·王莽传上》
“夙夜悼栗,常恐污辱圣朝。”
(表达因担忧而惶恐不安的心情。)
三国魏·阮籍《鸠赋》
“终飘摇以流离,伤弱子之悼栗。”
(描写弱小者因困境而恐惧战栗。)
唐代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
“窥巨海之惊澜,莫不战掉悼慄。”
(比喻面对巨大挑战时的惊恐反应。)
该词多见于先秦至唐代文献,常见于描述人物心理或环境压迫下的生理反应,具有鲜明的古典文学色彩。
如需进一步了解近义词、反义词或读音,可参考来源网站(沪江在线词典)。
遨头报贩宝相花备战本恶兵梢贷死噉噆的溜骨碌地理信息系统滴羞蹀躞短黄断讫多难焚逸佛土浮椒拂意勾除关节炎国子毫纤花花柳柳见今谏鼙角鹰景明九死一生酒在心头,事在肚里居心叵测餽问昆季擽陈零笼配称披离评改劈腰彊圉浅伪卿子冠军蛩山求知软目标圣明设心售奸双龟水功德局算程锁封他大坛子添梯铁证如山提现侠客香狸仙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