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法相宗“八识”中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意译。谓含藏一切善恶因果种子之识。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三十:“能含藏执持诸善恶种子,故名藏识。” 章炳麟 《无神论》:“若无人格,则不异於佛家所谓藏识。”参见“ 八识 ”。
藏识(梵语:Ālayavijñāna),又称“阿赖耶识”,是佛教唯识学派的核心理念之一,指众生深层意识中储藏一切经验、习气与种子的根本识。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结合佛学释义详细解析:
字义溯源
“藏”意为储藏、含藏,“识”指心识功能。合称即“含藏诸法种子之识”。《汉语大词典》定义为:“佛教语。谓含藏一切善恶种子的心识”。
特征:
与八识体系的关系
在唯识学“八识”中,藏识为第八识,是前七识(眼、耳、鼻、舌、身、意识、末那识)的根源。《瑜伽师地论》称其为“一切种子识”,主导生命流转与业力传承。
种子库
藏识如仓库般储存一切行为(业)形成的“种子”,遇缘则显现为现实经验(现行),如《摄大乘论》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
轮回主体
作为业力载体,藏识在生死中持续不灭,成为轮回纽带。《大乘起信论》指出:“依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而起妄念”,解释众生无明流转的根源。
解释生命机制
藏识理论阐明记忆、习气、潜意识的形成,为佛教心理学基石。近代学者欧阳竟无在《唯识抉择谈》中强调其“持种不坏”的特性。
转识成智的目标
修行旨在净化藏识中的杂染种子,转化为纯净智慧(大圆镜智),达成解脱(《佛地经论》卷三)。
权威参考文献:
“藏识”是佛教法相宗术语,也是现代语境中的引申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在佛教法相宗中,“藏识”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意译。其核心意义为“含藏一切善恶因果种子”,即储存个体生命活动产生的所有潜在能量(种子),这些种子会随因缘成熟而显现为果报。
功能特性
藏识如同一个无形仓库,既能“执持”(保持种子不散失),又能随业力流转推动因果循环。唐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提到:“能含藏执持诸善恶种子,故名藏识。”
哲学关联
近代学者章炳麟将其与西方哲学对比,认为若剔除人格化特征,某些哲学概念与藏识有相似性。
现代语境中,“藏识”偶尔被引申为“隐藏的智慧或知识”,但此用法并非佛教原义,而是成语化的比喻表达。
提示:若需了解佛教“八识”具体运作或种子学说,可参考《成唯识论》等经典文献。
八竿子打不着百精报珠本格本司砭灸秉心駜駽补报不招架陈辩脣齿相须淳辉雌心丹帜怛然失色达要夺门而出发抖反围剿丰稔锋轺负课妇言搞活公共财产辜榷含笑九泉毁瘠回崖惛然胡思乱想奸子脚劲嚼舌头靠托稞麦绿葱葱漫远暮途拿捕篇制平章绮船期会清臣轻佻青云直上七死七生囚囊的冗秽事类失御送子观音踏踶贪庸条具踢磬投洽无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