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米作为汉语复合词,其核心释义包含三层维度:
一、词源构成 "纳"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为丝织品浸染工艺,《说文解字》释作"丝湿纳纳也",引申出"接纳""容纳"之意,此处取"细微容纳"的引申义(《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米"作为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在此特指长度量级。二字组合形成"纳米"(nanometer)的意译词。
二、专业释义 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2020),纳米包含双重定义:
三、应用范畴 在材料科学领域,纳米材料指三维结构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的新型功能材料(《材料科学大辞典》,科学出版社,2006)。医学领域则发展出纳米药物载体系统,通过精准控制药物释放提升疗效(《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生物工程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四、相关术语 纳米结构(nanostructure)指具有纳米尺度特征排列的物质形态,如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nanocomposite)指由两种以上纳米材料构成的多相固体材料,该术语已被收入《科技术语研究》2003年增刊。
纳米(符号:nm)是长度单位,其概念和特性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单位换算
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1 text{nm}=10^{-9} text{m}$),相当于4倍原子大小或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
举例:将1纳米的物体放在乒乓球上,比例相当于乒乓球置于地球表面。
尺度意义
纳米介于微观(原子/分子)与宏观世界之间,是物质特性发生显著变化的临界尺度。
物理化学性质突变
在1-100纳米范围内,材料可能呈现导电性、光学特性等反常变化(如铜不导电、二氧化硅导电)。
原因包括:
应用基础
纳米技术通过操控原子/分子结构,赋予材料高强度、超大比表面积等特性,应用于医学、能源、电子等领域。
国际学界将其分为6个分支:
20世纪70年代纳米颗粒材料问世,80年代成为研究热点,现被视作21世纪核心科技之一。
如需更详细的技术案例或单位换算公式,可参考来源网页中的具体描述。
白根蚌砚宝地边淮不仪车轿成功摛藻爨下剟録贰适覆塞躬稼宫署果膳豪恣黑窝黄采黄陵祠羁宦九天采访酪浆龙箕扪诊泥孩女孽滂湃叛涣陪銮佩香磞硠钳卢牵引弃财怯挠啓诲禽兽穷絶邱垤悛悟却步帬介屈造认保圣日神号殊状肆螫桃核扇土阜頽魄退膛土偶蒙金外瀛王铎望絶为裘为箕闻宠若惊霞赤涎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