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龙形符节。《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 郑玄 注:“泽多龙,以金为节,铸象焉。”
(2).泛指奉王命出使者所持之节。 唐 王维 《平戎辞》:“卷旆生风喜气新,早持龙节静边尘。” 宋 苏轼 《表忠砚碑》:“金券玉册,虎符龙节。” 明 宋濂 《浙东行省右丞李公武功记》:“倬彼 李公 ,实涖东 浙 。虎符煌煌,侑以龙节。导宣皇灵,德柔威刷。” 清 朱彝尊 《送少詹王先生代祀南海》诗:“先生储端乍迁秩,诞持龙节临百蛮。”
(3).竹节。亦借指竹。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引 吴维鹗 《题盆中飞白竹》诗:“细细分龙节,轻轻洗玉肌,生来凤尾贵,不怕雀头痴。”
“龙节”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类解释:
核心含义
指战国时期用于水泽地区(泽国)的通行凭证,形制为龙形,以金属铸造。其作用类似虎节(山地)、人节(平原),代表官方授权。
延伸用法
唐代以后泛指奉帝王命令出使的官员所持的符节,象征权力与使命。例如王维诗中“早持龙节静边尘”即描述使臣持节镇守边疆的场景。
该词在古籍中主要指符节制度,属政治工具;竹节雅称属文学修辞;现代引申义则与龙文化相关。建议结合具体文献判断语境含义。
龙节(lóng jié)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节日,以庆祝龙的形象而命名。龙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吉祥、权威和力量,因此龙节也被视为一种祈福和庆典的活动。
龙(lóng)这个字的拆分部首是“虍”(hū),总共有五个笔画。
节(jié)这个字的拆分部首是“艹”(cǎo),总共有八个笔画。
龙节这个词的来源与中国龙文化密切相关。在古代,中国人认为龙是一种神兽,能给人们带来好运和福气,因此定期举行龙节,以祈求龙的保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传统习俗逐渐形成,并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龙节的繁体字是「龍節」。
在古代,「龙节」这个词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龙」的古代写法是「竜」或「龍」,「节」的古代写法是「節」。
1. 明天是龙节,我们要去参加龙舟比赛。
2. 龙节期间,街上人声鼎沸,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3. 孩子们正在学校里彩绘龙节图案。
龙舞、龙舟、龙狮、龙灯、*********
龙舞、龙狮
龙、节日、庆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