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密疏的意思、密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密疏的解释

(1).秘密的奏疏。 宋 苏轼 《论隐公里克李斯郑小同王允之》:“ 郑小同 为 高贵乡公 侍中,常诣 司马师 。 师 有密疏,未屏也。如厠,还问 小同 :‘见吾疏乎?’”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密疏》:“近见实録,多载密疏,言不彰於朝听,事不显於当时。”

(2).秘密开列。《宋史·王旦传》:“每有差除,先密疏四三人姓名以请,所用者帝以笔点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密疏是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秘密呈递给君主或上级的奏章、文书,强调内容的机密性和传递方式的隐蔽性。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语境及权威来源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义分解与构词解析

  1. 密:
    • 本义指事物之间间隙小(《说文解字》:“密,山如堂者”),引申为隐蔽、不公开。
    • 在“密疏”中特指内容或传递过程的私密性,如《汉语大词典》释为“秘密,不公开”。
  2. 疏:
    • 原指分条陈述的文书(《说文解字》:“疏,通也”),后专指臣子向君主进言的奏章。
    • 如《文心雕龙·奏启》载:“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

合成词“密疏”即通过非公开渠道呈递的机密奏章,区别于常规公开文书。


二、历史语境中的具体用法

  1. 政治场景中的功能:

    在帝制时代,臣子借“密疏”向皇帝秘密谏言或揭发要事,内容多涉敏感政务。例如《明史·职官志》载:“内阁密揭,用文渊阁印封进。” 此类文书需密封直达御前,避免泄密。

  2. 形式特征:
    • 密封传递:文件以匣函封装,不经通政司等中转机构(《清会典》:“密奏皆亲封御览”)。
    • 直达上听:如清代奏折制度中,官员可通过“密折”直呈皇帝。

三、权威典籍与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释义:

    “秘密奏章。臣下秘密上奏于君主的文书。”

  2. 《辞源》引证:

    “密疏,秘密奏章。如《宋史·苏轼传》:‘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曰……卿前年为何官?’曰:‘臣前年为汝州团练副使。’‘今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学士。’曰:‘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曰:‘非也。’曰:‘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轼惊曰:‘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后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赐茶,撤御前金莲烛送归院。轼有《谢宣仁后密疏》。”


四、相关概念辨析


五、现代引申与用例

现代汉语中,“密疏”一词虽罕用,但可引申为私下传递的机密信息。例如:

“他通过密疏向高层反映了内部问题。”(语料引自《现代汉语大词典》用例库


结论:“密疏”是汉语特有的政治文书术语,其权威释义需结合历史制度与典籍用例,核心特征为内容机密性与传递隐蔽性,常见于君臣间的秘密沟通场景。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文心雕龙译注》(中华书局)
  3. 《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清会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密疏"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注意与"疏密"(指稀疏与稠密)区分:

一、历史文献中的核心含义

  1. 秘密奏疏(常见于宋代至清代) 指古代官员直接呈递给皇帝的秘密文书,具有不公开审理、直达御前的特点。如苏轼《论隐公里克李斯郑小同王允之》记载司马师藏密疏之事。

  2. 秘密开列(典制类用法) 特指暗中拟定名单的行为,如《宋史·王旦传》载其"先密疏四三人姓名以请",皇帝用朱笔圈选。

二、常见误用辨析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6)将"密疏"解释为"关系亲疏",实为混淆"疏密"一词。清代顾炎武《日知录》明确指出密疏具有"言不彰於朝听"的保密特性。

示例用法:

建议查询《宋史》《日知录》等原始史料获取更详实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案队傲然屹立伯子八景舆保候便鸿曹局曹魏蟾宫扳桂朝规惩惧瓷罂大罗癫眩銱子地籁定絃独固独脚腿反照否滞蝮蝎高扳宫楼管待孤弱昊天罔极槐柯糊嘴瘠气击筑人钧谕老丈人乱世佳人闾亭秘弄蛲虫膨膨泼墨仙人图破磔凄蹙寝兵蚯蚓驱鸡人证散游撒鞋色仁行违失单时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衰变贪力通式尪劣无毡仙跸痟渴谐辩谐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