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意思、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解释

[Qing Fu is done away with,the crisis in the state of Lu will not be over—there 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 he who stirs it up is removed] 庆父:鲁庄公的弟弟。庆父不死,鲁国的祸乱就平息不了。比喻不除掉罪魁祸首,就不会有安宁

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 鲁难未已。”——《晋书·李密传》

详细解释

庆父 , 春秋 鲁庄公 弟。 庄公 去世, 子般 即位。 庆父 使圉人杀 子般 立 闵公 ,后又杀 闵公 而奔 莒 。时 齐 大夫 仲孙湫 吊 鲁 回来,对人说:“不去 庆父 , 鲁 难未已。”事见《左传·闵公元年》《史记·鲁周公世家》。后常以 庆父 喻祸根,以“ 庆父 不死, 鲁 难未已”喻祸根不除,不得安宁。《晋书·孝友传·李密》:“出为 温 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 庆父 不死, 鲁 难未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比喻不除掉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或集体就不得安宁。以下从语义、出处、用法及权威引用角度详细解释:


一、语义解析

  1. 字面意思

    “庆父”指春秋时期鲁国公子庆父(姬姓,庆父为其字);“鲁难”指鲁国的祸乱;“未已”意为不会停止。全句字面指:只要庆父这个祸根不死,鲁国的灾难就不会结束。

  2. 引申义

    比喻问题的根源未被消除,则祸患将持续存在,强调解决矛盾需从根本入手。现代常用于警示清除关键性破坏因素的重要性。


二、历史典故与出处

此成语典出《左传·闵公元年》: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庆父为鲁庄公之弟,庄公死后,他先后派人杀害继位的子般和闵公两位国君,导致鲁国陷入长期动荡。齐国大夫仲孙湫到鲁国考察后,对齐侯说出此名句,指出庆父是鲁国动乱的根源。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释义:“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指不消除制造内乱的罪首,国家就不得安定。

    ▶ 链接参考:汉语大词典·庆父不死(需订阅访问)

  2. 《成语大辞典》(商务印书馆)

    强调其比喻义:“祸根不除,则灾祸不断”,并标注其为“具有历史教训意义的警示语”。

    ▶ 链接参考:商务印书馆·成语大辞典条目


四、现代应用与示例


五、引用文献

  1. 《左传》原文(中华书局点校本)

    记载于《左传·闵公元年》,为成语最原始出处。

    ▶ 链接参考:中华书局《左传》电子版

  2.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语文出版社)

    详述其演变过程,从史实到固化成语的历程。


注:

网络扩展解释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是一个源自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现作为成语使用,其含义与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释义与发音


二、历史背景与出处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四、使用场景与示例


五、核心寓意

该成语强调消除问题根源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若仅解决表面现象,隐患将持续存在甚至扩大。

如需进一步了解庆父引发的“三桓专权”等后续影响,可参考《左传》或相关春秋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鞭背变换砭焫髟鼬避讐冰罗逼曙逼天厕所长虺成蛇禅受臣虏出群叠地弟息嘟嘟囔囔反魂香法商讽职腐肉妇翁膏乳羹藜含糗宫人草狗逮老鼠黑白月幻身肩宽交酢金轮积云坎离劳驾烈志露井马尼拉毛毛虫么道梅花雀泥婆贫属譬媲扑罚蒲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浅耕青袍角带荣叟如临大敌厦屋摄官受辱收养瘫软天津枉挠微莫为人作嫁瓁洛祥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