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薄刑之一。鞭打背部。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新唐书·刑法志》:“ 太宗 尝览《明堂针灸图》,见人之五藏皆近背,针灸失所,则其害致死,叹曰:‘夫箠者,五刑之轻;死者,人之所重。安得犯至轻之刑而或致死?’遂詔罪人无得鞭背。”《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申禁鞭背国法,不用徒、流、黥、绞之刑,惟杖臀。”
“鞭背”是一个汉语词汇,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注: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比喻,实际体罚已罕见。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新唐书》或《东周列国志》相关章节。
《鞭背》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盛怒之下的严厉惩罚和惩治。形象地比喻严厉责罚,通常指对犯错误或犯罪的人进行严格的惩罚,让其受到严厉的打击和教训。
《鞭背》的拆分部首是“马”和“月”,其中“马”作为头部,表示与马相关,而“月”则指事物的形状与月亮相似。该词的总笔画数为17画。
《鞭背》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在古代,鞭子是一种常见的刑具,常被用于对罪人进行鞭打,以作为一种惩罚或警示的手段。背则是身体的后部,有时也指向行为上的错误。因此,将这两个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比喻用语,用来形容严厉的打击和惩罚。
《鞭背》这个词的繁体字为「鞭背」。
在古代,「鞭背」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由于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古代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差异。
1. 在秦朝,惩治逆反者常常采用鞭背的方式进行。
2. 对于严重犯罪者,法律应当给予鞭背的刑罚。
3. 他因为犯下了大错,被老师鞭背了一顿。
1. 鞭打:指用鞭子或类似物体进行打击。
2. 背诵:指将文字、诗歌等默记于心,脱口念诵出来。
3. 惩罚:指对行为错误或违反规定的人进行制裁,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1. 严厉惩罚
2. 严刑峻法
3. 极刑酷法
1. 宽宥:指宽容、宽恕。
2. 赦免:指对罪行人员进行特赦或豁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