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青袍角带的意思、青袍角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青袍角带的解释

青色袍服,角饰腰带。 明 代未授职进士服式。借指未授职进士。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荐主同咨》:“自戊戌一咨,候命輦下者五载,青袍角带,鳞集都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青袍角带”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语,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特定身份人物的服饰特征。其含义需拆解并结合古代典章制度与文学作品来理解:

  1. 青袍

    • 字面指代:指青色的袍服。
    • 历史内涵:在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服色是区分身份级的重要标志。
      • 唐代:青袍(或称“青衫”)是八品、九品低阶官员的常服颜色。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即是最著名的例证,生动体现了低级官员的标识与失意心境。
      • 宋、明等朝代:虽具体品级规定或有变化,但青色袍服通常仍与职位较低的官员、未入流的吏员或尚未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如秀才) 相关联。明代规定,进士可服青袍,举人、贡生等也可在特定场合穿着青色袍服,但区别于高阶官员的绯、紫之色。
    • 象征意义:因此,“青袍”常象征着地位卑微、官职低微或尚未显达的文人、小吏身份。
  2. 角带

    • 字面指代:指以角质装饰或镶有角质饰片的腰带。
    • 历史内涵:角带是古代中国男子常服腰带的一种形式,尤其在宋、明时期较为常见。
      • 通常由皮革制成,在带鞓上镶嵌或装饰有角质(如牛角、犀角)或仿角质(如玉、金属等)的带銙(带板)。
      • 其形制、材质和带銙数量也曾与身份等级挂钩,是官服或士人常服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官员常服搭配的腰带,材质和装饰有严格规定,角带是其中一种重要类型。
    • 象征意义:角带是古代士人、官吏标准装束的一部分,象征着文人或官员的身份,区别于普通百姓。
  3. “青袍角带”的整体含义

    • 当“青袍”与“角带”组合使用时,特指古代低级官吏、未入流小吏或尚未取得高阶功名的读书人(如秀才、举人)的标准着装。
    • 它描绘了一个典型的下层文人或低级官员的形象:
      • 身份标识:表明其属于士人阶层或官僚体系中的底层。
      • 社会地位:暗示其社会地位不高,官职卑微或功名尚浅。
      • 文化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塑造寒士、未遇文人、地方小吏等角色,带有一定的谦卑、清寒或怀才不遇的意味。

文学例证与典籍参考:

“青袍角带”是一个承载着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与等级文化的特定词语,其核心含义是指古代低级官吏、未入流小吏或下层读书人(如秀才、举人)所穿的标准服饰。它不仅是外在装束的描述,更深刻体现了穿着者的社会身份与地位——处于士人阶层或官僚体系的底层,常带有职位卑微、功名尚浅或未遇的文化意象。

网络扩展解释

“青袍角带”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1. 字面含义
    指青色袍服和角饰腰带,是明代未正式授予官职的进士所穿的特定服饰。

  2. 引申含义
    借代未授职的进士群体。例如明代进士通过殿试后需等待吏部选官,在此期间统一穿着此服饰,故“青袍角带”成为这一身份的标志。

出处与用法

补充说明

示例用法

如需进一步了解服饰细节或明代科举制度,可参考《明史·舆服志》及《野获编》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败局白足和尚表册不得要领谶文大理花单行定风旗第一义风姿富康隔音符号古气黑丹核查寰界讲价尖子生寖大金精玉液谨上决汩絶灭倨见剧易可可豆老苦励精更始娩媚女罗女人拜判决偏善霹雳酵切换噙口钱期佺七圣七十二疑冢驱纳人工岛任随柔邪筛洗傻里八机十八姨世套使物耍燕九素花随波苏米童男女透息望臣王毡椀珠威慴物始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