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迫陿 ”。1.宽度窄,范围小。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中:“长公主府第,最为迫狭,计用彩绘大青、石緑,各至千觔。其他种种,有不可计者。国家帑藏,安得不虚罄乎!”
(2).指见识、心胸等不宽广。 明 宋濂 《跋东莱止斋与龙川尺牍后》:“当时论 晦翁 者,或有迫狭之讥,而 龙川 亦甚病其细碎。” 清 黄宗羲 《紫环姜公墓表铭》:“以公之才……使充其所至,刻石之功,正未可量;而覆折於迫狭之世论,不復再试,是可惜也。”
(3).局促;不顺心。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余﹞南游二十年,所居皆通都大邑,无山林,尝迫狭不自得。” 明 唐顺之 《至常熟陈中丞白训导邀登福山看海》诗之二:“久缘迫陿悲时俗,海嶠春临思若何?”
“迫狭”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pò xiá,主要包含以下含义:
指宽度窄、范围小,多用于描述具体空间。例如明代姚士粦《见只编》提到长公主府第“最为迫狭”,形容其建筑空间局促。
比喻人的见识、心胸不够宽广。如明代宋濂在《跋东莱止斋与龙川尺牍后》中批评“迫狭之讥”,清代黄宗羲也以“迫狭之世论”形容偏狭的舆论环境。
描述处境或心境上的压抑、不舒展。例如元代刘祁《归潜志》中“尝迫狭不自得”,表达因环境限制产生的苦闷。
“迫狭”既可指具体空间的狭窄,也可引申为抽象层面的心胸狭隘或处境困顿,常见于古代文献或书面语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其近义词包括“狭隘”“局促”,反义词则为“宽广”“豁达”。
迫狭(pò xiá)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迫”和“狭”两个字组成。
迫:是由部首“辶”和“白”组成的,辶表示走的意思,白表示白天。它的笔画数为7。
狭:是由部首“犭”和“夹”组成的,犭是指的动物类,夹表示狭小之意。它的笔画数为9。
迫狭这个词的来源:迫狭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一篇,意指狭小拥挤的环境,特指屋子或场所狭窄狭隘。例如:两点的距离,迫狭了就是把两点之间的空间限制得非常小。
迫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由于迫狭是一个较为常用的词语,其字形很早就比较固定,早期的汉字写法和现在基本相同。
例句:
1. 这个房间真是太迫狭了,我们需要找一个更大点的地方。
2. 在迫狭的校车上,学生们都坐得非常挤。
3. 我们被迫狭的空间所限制,无法扩大生产规模。
迫狭的组词:迫狭是一个形容词,常用于与空间、环境相关的词语搭配,比如迫狭的屋子、迫狭的车厢、迫狭的生活等。
迫狭的近义词:狭窄、狭小、狭隘。
迫狭的反义词:宽敞、广阔、开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