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语本《论语·子路》:“ 鲁 衞 之政,兄弟也。”后以“鲁衞”代称兄弟。 唐玄宗 《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 鲁 衞 情先重,亲贤爱转多。”
(2).比喻情况类似、实质相同。 明 李贽 《战国论》:“乃 曾子固 自负不少者也,咸谓文章本於‘六经’矣,乃讥 向 ( 刘向 )自信之不篤,邪説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 鲍 ( 鲍彪 )与 吴 ( 吴师道 )亦 鲁 衞 之人矣。”
(3).泛指礼义之邦。 宋 苏轼 《答丁连州启》:“自疑本 儋 崖 之人,难復见 鲁 衞 之士,而况清时雅望、令德高标,固已闻名而自惭。” 清 钱谦益 《锡山赵太史六十序》:“太史强学束脩,道明德立,布衣蔬食,卓肰以古人自命,而贤士大夫望其羽仪,以为此邦今之 鲁 衞 , 忠定 、 忠宪 之后犹有人焉。”参见“ 鲁衞之政 ”。
鲁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固定词组,其核心含义源于古代历史典故,主要包含以下两层释义:
本义指代鲁国与卫国
在先秦时期,“鲁卫”是周代两个重要的诸侯国名称。鲁国为周公旦的封地(今山东曲阜),卫国是康叔的封地(今河南淇县)。因两国均为周王室宗亲所建,且地理位置相邻,故常并称。例如《论语·子路》载:“鲁卫之政,兄弟也”,比喻两国政治制度相似如兄弟。
引申为“相当、相仿”之义
受《论语》中孔子评价的影响,“鲁卫”逐渐演变为比喻事物性质、地位或水平相近的固定表达。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明确注释:“鲁卫之政兄弟,言其相似也”,后世遂以“鲁卫”形容彼此相当、难分伯仲的关系。如明代文献《万历野获编》有“才学鲁卫”之语,即指二人才能相当。
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属书面语,多见于文史研究或仿古修辞中,强调两者在程度、价值或状态上的高度相似性。例如:“这两篇论文的学术价值堪称鲁卫”,即表示二者水平相当。
参考资料来源:
“鲁卫”是一个源自《论语》的典故性词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代称兄弟关系 源自《论语·子路》中孔子所言“鲁卫之政,兄弟也”。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卫国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地,两国政治制度相似,故以“鲁卫”比喻兄弟情谊。例如唐玄宗《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中“鲁卫情先重”即用此意。
比喻事物本质相同 引申为两种事物具有高度相似性。如明代李贽在《战国论》中批评曾巩“其视鲍与吴亦鲁卫之人”,指其观点雷同;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用“鲁卫之政”形容张载、张协兄弟的文风相近。
泛指礼义之邦 因鲁、卫均为周代礼制典范诸侯国,后世以此代指文明昌盛之地。例如子贡曾任鲁、卫之相,体现两国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典型用例:成语“鲁卫之政”专指事物高度相似的状态,如郭沫若曾用“鲁卫之政”讽刺文化界同质化现象。
褓襁餔啜常令诚厚舂碓畜力楚巫鬟斗筐渎聒肥噬蜚襳丰姿绰约辅臣公共卫生闺房闺门齁熟喉啭僭称翦灯谏诲鲛绡结交节末金飙警绝酒子儁雄亏成两耳塞豆丽春陋邦毛连谋论木赐牌楼痡峭脐带青菜刘气逆羣雄人蓡塞声三单散堂鼓山伐神蔡生的米突释网陶篱甜俏贴巧突黎卧护五行四柱遐遯相凑湘云鹤氅嫌衅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