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语本《论语·子路》:“ 鲁 衞 之政,兄弟也。”后以“鲁衞”代称兄弟。 唐玄宗 《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 鲁 衞 情先重,亲贤爱转多。”
(2).比喻情况类似、实质相同。 明 李贽 《战国论》:“乃 曾子固 自负不少者也,咸谓文章本於‘六经’矣,乃讥 向 ( 刘向 )自信之不篤,邪説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 鲍 ( 鲍彪 )与 吴 ( 吴师道 )亦 鲁 衞 之人矣。”
(3).泛指礼义之邦。 宋 苏轼 《答丁连州启》:“自疑本 儋 崖 之人,难復见 鲁 衞 之士,而况清时雅望、令德高标,固已闻名而自惭。” 清 钱谦益 《锡山赵太史六十序》:“太史强学束脩,道明德立,布衣蔬食,卓肰以古人自命,而贤士大夫望其羽仪,以为此邦今之 鲁 衞 , 忠定 、 忠宪 之后犹有人焉。”参见“ 鲁衞之政 ”。
“鲁卫”是一个源自《论语》的典故性词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代称兄弟关系 源自《论语·子路》中孔子所言“鲁卫之政,兄弟也”。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卫国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地,两国政治制度相似,故以“鲁卫”比喻兄弟情谊。例如唐玄宗《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中“鲁卫情先重”即用此意。
比喻事物本质相同 引申为两种事物具有高度相似性。如明代李贽在《战国论》中批评曾巩“其视鲍与吴亦鲁卫之人”,指其观点雷同;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用“鲁卫之政”形容张载、张协兄弟的文风相近。
泛指礼义之邦 因鲁、卫均为周代礼制典范诸侯国,后世以此代指文明昌盛之地。例如子贡曾任鲁、卫之相,体现两国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典型用例:成语“鲁卫之政”专指事物高度相似的状态,如郭沫若曾用“鲁卫之政”讽刺文化界同质化现象。
《鲁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为鲁和卫两个地方的合称。鲁是山东的一个古代诸侯国,卫是河南的一个古代诸侯国。
鲁和卫这两个字的拆分部首分别为鱼和卩,其中鱼是鲁的部首,卩是卫的部首。鲁的总笔画数为13画,卫的总笔画数为9画。
词语《鲁卫》起初用于古代史书《左传》中,用来描述鲁和卫两个国家的事物关系,后来逐渐被人们引申为泛指鲁和卫两地。
在繁体中,鲁和卫的字形分别为盧和衛。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鲁和卫的字形有所不同。鲁的古汉字形为下面的结构:
而卫的古汉字形则为下面的结构:
以下是几个使用《鲁卫》这个词的例句:
1.《左传》中记载了鲁卫两国的往来关系。
2.鲁卫两地的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些与《鲁卫》相关的组词:
1.鲁国
2.卫国
3.鲁莽
与《鲁卫》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1.鲁鄙:形容言语、举止低俗,不合礼节。
2.卫敖:形容举止放纵,放荡不羁。
与《鲁卫》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1.虞:是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与鲁、卫相对。
2.宋:是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与卫相对。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词语使用仍需根据语境和实际情况来决定。白鼻子摽身鼈甲车波旁王朝残漏参提菖蒲叱诃辍防出巡毳服点鬓电天低歹顶手敦谨風勢高出一筹固济过纵寒耕暑耘搅计郊园酒提积忧矩绳阆风台略迹论心莲花世界流溢駡毁毛样内陵鸥保喷嚏僻左颇丰契骨庆觞权竖雀扇荣衔睿睠塞声三灾实牢识取石隖收存锁定庭角挺茂土老财瓦豆玩神乌嘑五花马五晖衔尾相随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