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登闻鼓的意思、登闻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登闻鼓的解释

古代帝王为表示听取臣民谏议或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臣民击鼓上闻,谓之“登闻鼓”。《晋书·卫瓘传》:“於是 繇 等执黄旛,挝登闻鼓。” 唐 柳宗元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有击登闻鼓以闻於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八年》:“闕左悬登闻鼓以达冤人。” 胡三省 注:“登闻鼓,令负冤者得诣闕挝鼓,登时上闻也。”《明史·刑法志二》:“登闻鼓, 洪武 元年置於 午门 外,一御史日监之,非大寃及机密重情不得击,击即引奏。”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我要击动登闻鼓,请主上临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登闻鼓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中的一项重要直诉机制,指官府衙门外设置的供百姓击鼓鸣冤、直接向最高统治者或中央司法机关申诉的鼓具。其核心功能在于打破常规诉讼层级,保障民情上达。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基本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登闻鼓”指古代帝王为听取臣民谏议或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击鼓上闻(《汉语大词典》第7册,第1280页)。该制度始于魏晋,定型于唐宋,是“邀车驾”“挝登闻鼓”等直诉形式之一。


二、功能与运作流程

  1. 直诉通道

    百姓遇地方官府审判不公或冤屈难申时,可赴京城击打登闻鼓,由专人(如唐代的“谏议大夫”、宋代的“登闻鼓院”)受理后直奏皇帝。

    《宋史·刑法志》载:“诸州不得直牒台省,须经登闻鼓院进状。”

  2. 受理范围

    包括重大冤案、官吏贪渎、军机要务及紧急灾异等,如《唐律疏议》规定“邀车驾及挝登闻鼓……主司即须为受”。


三、历史演变与意义


四、现代引申义

现引申为“民众表达诉求的象征性渠道”,常见于历史文化论述中,如“击响当代登闻鼓”喻指依法维权行为。

(注:因古籍文献原始链接受限,释义来源以权威工具书及学术著作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登闻鼓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中的一项特殊申诉机制,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登闻鼓是封建王朝在朝堂外悬挂的大鼓,允许臣民通过击鼓直接向皇帝或高层官员申诉冤情、提出谏议。其核心功能是"直诉",即绕过常规司法程序直达天听。

二、历史沿革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书·武帝纪》已出现"伐登闻鼓"的记载。
  2. 制度化:隋唐时期成为正式制度,但《唐律》规定申诉必须属实,实际作用有限。
  3. 鼎盛期:北宋时期真正纳入司法体系,设有专职机构受理击鼓案件,成为司法纠错的重要渠道。

三、运作特点

  1. 双刃剑机制:宋代起设置前置惩罚,击鼓者需先受杖刑(通常二十脊杖),以防止滥诉。
  2. 受理范围:包括重大冤案、军机要事、奇方异术等特殊情形。
  3. 历史意义:作为常规司法程序的补充,为平民提供了特殊申诉通道,但实际效果受皇权意志影响较大。

四、文化影响 该制度在《梦华录》等影视作品中多有展现,反映了古代司法体系中"告御状"的特殊形态,但艺术加工常与史实存在差异。

注:更完整的历史记载可参考《晋书》《资治通鉴》等典籍,或通过权威历史资料查询详细发展脉络。

别人正在浏览...

宝饭徧徧曾母投杼长鬣公粗面粉贷钱单兵孤城丹悃大数法则斗辞甘汞逛来逛去瑰绝龟契衡命薨谢花雕黄娇黄桐环珓欢乐画乌亭夹当,夹当儿荐告郊竟嘉夜经时居第觉道具明开閤两边倒流查礼制龙城露积鲁诗霉气庙策摩天楼年代枿枿牛皮碰触破禁琼羞欺诬缺水人阵生羡审责示例书槁司职天阶调鬭涒邻突突乡团贤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