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郑畋 所募精锐部队,行动迅速,锐不可当,号称“疾雷将”。《新唐书·郑畋传》:“明年,为 凤翔 陇西 节度使,募鋭兵五百,号‘疾雷将’,境中盗不敢发,发輒得。”
“疾雷将”是唐代历史中的一个军事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该词源于《新唐书·郑畋传》,记载唐僖宗时期,郑畋担任凤翔陇西节度使时,招募了五百名精锐士兵,命名为“疾雷将”。这支部队以行动迅速、战斗力强著称,有效维护了当地治安,使盗贼“不敢发,发辄得”。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不常用,主要作为历史词汇出现在文献研究或古籍解读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新唐书》原文或唐代军事制度相关研究。
《疾雷将》是一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将领指挥战斗雷厉风行,迅猛而有力。比喻行动迅速,决策果断,敢于冲锋陷阵的人。
《疾雷将》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疾”、“雷”和“将”。
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疾:疒(病部) + 殳(又手部);总计5画
雷:雨(雨部) + 田(田部);总计13画
将:人(人部) + 丬(丨木火部);总计10画
《疾雷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这个成语是形容关羽在长坂坡之战中英勇善战的形象,将领身手矫捷如雷霆,勇猛异常。
繁体写法:疾雷將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些不同。根据古籍资料,其中一个相关字形是“癧”,该字由“疒”和“厤”组成。
1. 他在领导团队时,总是以疾雷将的姿态处理问题。
2. 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像疾雷将一样迎刃而解。
疾行、雷厉风行、将帅、将才、将校、将军
勇猛、迅猛、果断、雷霆、疾风
儒雅、温文尔雅、迟缓、犹豫、胆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