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徇私枉法。《礼记·王制》:“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 郑玄 注:“析言破律,巧卖法令者也。” 汉 徐干 《中论·覈辩》:“先王之法,折言破律,乱名改作者杀之。”《北史·儒林传下·何妥》:“ 常明 破律,多歷岁时; 王渥 乱名,曾无纪极。”
(2).打破戒律。 宋 惠洪 《渡海》诗:“逃禪解羊负,破律醉檳榔。”
“破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核心层面解析:
徇私枉法
指利用职权或法律漏洞谋取私利,曲解法律条文。这一含义源自古代典籍,如《礼记·王制》提到“析言破律,乱名改作”,郑玄注解为“巧卖法令者”。知网百科也强调其与司法腐败相关,如法官因私利曲解法律。
打破戒律
多用于宗教或规范领域,指违反既定的戒律或规则。例如宋代惠洪《渡海》诗中“破律醉槟榔”,即指打破佛教戒律饮酒。
提示:若需具体古籍原文或法律案例,可参考《礼记》《中论》等文献,或查阅知网百科。
破律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违反规定或打破法则。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人在行为或言语方面违背了一定的规定或标准,没有遵守约定的规则。
破律的部首是石(石字旁),共有8个笔画。
破律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字演变过程。在古代,律指的是一种严格的规定或道德准则,破代表打破、违反。繁体字「破律」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结构与现在有所不同。根据研究,「破律」字在古代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早期的写法中,「破」字的上半部分形状类似于石头的碎片,下半部分表示动作,表示用力打碎的意思;「律」字由彳和口两个部分组成,彳表示走路的动作,口表示说话的动作。因此,「破律」的古代写法可以形象地表示违背规定或打破法则的动作。
1. 他破律不交作业,老师批评了他。
2. 这位演员因为破律被剧组开除了。
破坏、破裂、破败、破产、破除
近义词:违反、违背、违法、违规
反义词:遵守、遵循、依法、守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