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槖槖”。象声词。多状硬物连续碰击声。《诗·小雅·斯干》:“约之阁阁,椓之橐橐。” 清 袁枚 《新齐谐·鬼吹头弯》:“半夜后,槖槖有声,一红衣女踏梯上。” 鲁迅 《彷徨·肥皂》:“这一叫确乎有效,就听到皮鞋声橐橐的近来,不一会, 絟儿 已站在她面前了。”
“橐橐”是一个汉语叠词,读音为tuó tuó,主要作为象声词使用,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硬物撞击声
形容木头、石块等硬物连续碰撞或敲击的声音。例如《诗经·小雅·斯干》中“椓之橐橐”,指筑墙时夯土发出的声响。
脚步声
多用于描述皮鞋、木屐等硬底鞋踩踏地面的声音。如鲁迅《彷徨·肥皂》中“皮鞋声橐橐的近来”,以及现代汉语中“橐橐的皮鞋声”等表述。
“橐橐”是兼具历史底蕴与文学表现力的拟声词,既可还原古建筑场景的劳作声,也能描摹现代生活中的步履声,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与传承性。
《橐橐》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驮在肩上的东西。通常用来形容背负沉重的负担或承担重任。
《橐橐》的部首是木,共有12个笔画。
《橐橐》源自于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其形状像马,背负着一种袋子,因此这个词也用来描述人们背负东西的动作。
相对应的繁体字是「籜籜」。
在古代汉字中,「橐橐」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其中一种常见写法是「託託」,它表现了背负沉重负担的图像。
1. 他背着一只「橐橐」,疲惫地走在山路上。
2. 政治家肩负着国家的重任,他们的肩膀上仿佛挂着一座「橐橐」。
1. 橐驼:指被用来驮运货物的驼骆。
2. 背橐:指背负重任,承担重大责任。
背负、负重、承担
轻松、无忧、解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