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边地的徭役。《后汉书·和帝纪》:“ 幽 、 并 、 凉州 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脩良吏,进仕路狭。” 唐 令狐楚 《降诞日进鞍马第四策状》:“臣某限从边役,违奉天慈。”
(2).边境战事。《魏书·韩秀传》:“恐丑徒协契,侵窃 凉 土及近诸戍,则关右荒扰,烽警不息,边役烦兴,艰难方甚。”《魏书·蛮传》:“ 田超秀 亦遣使求附,请援歷年,朝廷恐轻致边役,未之许。”
"边役"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与边疆事务相关的劳役或兵役义务。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该词由"边"(边疆)和"役"(劳役、兵役)构成,特指古代民众承担的两种特殊义务:
一、军事戍防义务 指被征调至边境戍守的兵役制度,如汉代"戍边三日"的徭役规定,唐代府兵制下的轮番戍边制度。戍边者需承担军事防御、烽燧警戒等职责,常见于《汉书·食货志》记载的边防体系。
二、物资征调义务 包含向边境运输军粮、修筑城障等非战斗性劳役。明代《大明会典》载有"边役夫"制度,征发民夫往九边重镇运送粮草,这类劳役往往具有强制性和周期性特征。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与"更赋""徭戍"等术语并列使用,如《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减边役以恤民劳",反映古代政府对边境劳役的调节政策。现代汉语中该词已退出常用词汇范畴,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
(注: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等权威典籍,因数字典藏平台访问限制,暂无法提供电子资源链接。)
“边役”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古代在边境地区强制征发的劳役,包括修筑防御工事、运输物资等。这类徭役因边境环境艰苦、任务繁重而备受关注。例如:
指与边疆防御或战争相关的军事行动,包括驻守、作战等任务。例如:
该词结构为“边(边境)+役(劳役/兵役)”,属主谓式复合词。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相关研究。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可查阅《后汉书》《魏书》等原始史料。
哀悴白衣道巴漫背锅蚕薄草稿长蜺惩贬宠存抽心大导师呆头丹槛道礼大受小知大小宋堤备兜子方枘封奏脯枣改置宫市何察谎告黄茅瘴浑俗和光护腕疆顿腱弓驾言计局鸡黍计无所之稽滞括总烂烂礼顺人情漫指冒愬命光魔酡闹丧粘皮着骨逆边钱爿鱼前期奇嶷齐限若然穇穇蝨处裈失心风戍陀罗吐葩文薄无所措手乌衣门第洗革洗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