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言激怒。 明 汤显祖 《<滕侯赵仲一实政录>序》:“已而事移,官止吏部郎。以廉梗訐激执政,不可復容,罢官去。”
“讦激”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ié jī,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因直言争辩而引发激烈冲突或激怒对方。该词由“讦”(争吵、揭发)和“激”(激烈、激动)组成,形容因言辞尖锐或争执升级导致的激烈对抗状态。
词义解析
语境与用法
多用于描述因正直刚强、直言不讳而触怒他人。例如明代汤显祖在《<滕侯赵仲一实政录>序》中提到官员因“廉梗訐激执政”被罢官,体现因刚正谏言而遭排斥的典型场景。
近义与关联词
“讦激”强调因直言或争辩导致的激烈对抗,兼具“揭露”与“激化矛盾”的双重含义,常见于古典文献和特定语境下的现代表达。
《讦激》是一个古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揭发、揭穿。常用于描述揭发真相、揭穿谎言等行为。
《讦激》的部首是言部,意为与言相关的事物。它的总笔画数为15画。
《讦激》这个词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使用。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金文,后来在楚国的秦簋、秦简中也有出现。
《讦激》这个词的繁体字为「訐擊」。
在古代汉字中,讦的写法为「詰」,激的写法为「擊」。
1. 他讦激了公司高层的贪污行为,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2. 讦激真相,揭露谎言,是一位记者的职责与使命。
1. 讦罪:揭发罪行,追究责任。
2. 讦辩:揭发并辩驳他人的错误或谎言。
3. 激愤:愤怒激发,情绪激动。
近义词:揭发、揭穿、揭露、揭示。
反义词:掩盖、隐瞒、隐藏、伪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