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麻服。 宋 姜夔 《湘月》词序:“坐客皆小冠綀服。”
綀服指用粗麻织成的衣物,具有特定的文化与社会意涵,主要体现于以下三方面:
“綀”本指未精练的粗丝(《说文解字·糸部》:“綀,粗绪也”),其织物质地疏硬。綀服即以这类粗麻为原料缝制的服装,特点是透气但粗糙耐磨,属于古代平民阶层的日常衣料,亦用于特定礼仪场合。
在周代礼制中,綀服被纳入丧服体系,称为“锡衰”(“锡”通“綀”)。据《仪礼·丧服》记载,诸侯为天子、臣为君所服丧衣即为此类,属“五服”中最轻的丧服等级,服期仅十五日。其形制为“锡者,何也?麻之有锡者也……无事其缕,有事其布”,指麻线未经细纺,仅织成粗布,区别于更精细的丧服材质。
明代起綀服成为囚犯标识。因粗麻廉价且具羞辱性,官府强制囚犯穿着以区别于常人。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八》载:“今之囚服,……所谓‘綀衫’者”,印证其作为囚衣的普遍性。这一用法延续至清代,《清史稿·刑法志》亦明确囚衣为“赭衣(赤色)綀服”。
文献依据:
“綀服”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ū fú,其基本含义为粗麻制成的衣服。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根据权威词典解释,綀服指用粗麻布制作的服饰。这种材质在古代常用于制作日常或简朴的服装,与精细的丝绸、锦缎等形成对比。
文学例证
宋代词人姜夔在《湘月》词序中写道:“坐客皆小冠綀服。” 这一描述反映了綀服在宋代文人雅集或日常场合中的使用,可能体现了一种朴素、自然的审美倾向。
相关辨析
文化背景
粗麻服饰在古代多与平民或隐士生活相关,可能用于表现人物淡泊、清贫的形象。姜夔词中的“小冠綀服”便传递了这种意境。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服饰类词语(如袀服、衵服等),可参考相关文献或权威辞书。
搬捵窆圹不勤朝房尘览传召赐札促促淡艳拂耳负慝副研究员盖造格式塔心理学归业户棍棍害硶凾洛荒政华孽匠班奸掳烧杀湔濯郊飨介虫金汤狷行绝路老罢两唐良莠淆杂恋滞六体龙壁鸾阁瞀芮没了落没添货内怛矉頞泼脏水轻凉轻丧旗尉癯瘁曲腔骚人雅士生辰吉帖十二律顺身私业宿耻素牍停课头玉瓦岗军威辟委仗相思木咸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