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of -the-way;be far from town]乡里,亦指穷乡僻壤。形容识见寡陋
治邑屋州闾乡曲者。——《庄子·胠箧》
无乡曲之誉。——司马迁《报任安书》
(1).古代居民组织的基层单位。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官一》:“制卒以州閭,授正以乡曲。”《庄子·胠篋》:“闔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閭、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王先谦 集解引《司马法》:“五州为乡。”又引 郑玄 曰:“二千五百家为州,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2).家乡,故里。《战国策·秦策一》:“卖僕妾售乎閭巷者,良僕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僕少负不羈之才,长无乡曲之誉。”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强 尝丞 溧阳 ,名与乡曲俱失之。” 梁启超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中国 人之入耶6*教者,亦有两种类:一曰真信教者,二曰利用外国教士以抗官吏武断乡曲者。”
(3).乡亲;同乡。指人。《三国志·吴志·孙静传》:“ 坚 始举事, 静 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障。” 唐 卢照邻 《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乡曲争持钱帛,竞施珍宝。”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家礼二》:“与其得直於有司,不如两平於乡曲之为愈也。”
(4).谓居里或籍贯相同。《太平广记》卷一六六引 唐 牛肃 《纪闻·吴保安》:“侧闻吾子之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三:“ 常名立 , 汝阴 人,与家中有乡曲之旧。”《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 韩元帅 部下将士都是北人,语言相合,岂无乡曲之情。”
(5).偏僻的村野。《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北齐书·文襄帝纪》:“僕乡曲布衣,本乖艺用,出身为国,绵歷二纪。”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恶俗·出会》:“城市之民,俱有其业;乡曲之民,各有其事。”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所举佳篇,復多鄙倍,如乡曲学究之为。”
(6).指村野鄙陋之人。 唐 李端 《赠道士》诗:“懒説岁年齐 絳老 ,甘为乡曲号 涪翁 。”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诚以蒭蕘之言,虽出自乡曲,而听一言之是非,可覘政治之得失。”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若其自尊乡曲,以一己所闻知为最普通者……实乃与里巷嗇夫同其傖陋。”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乡曲汉语 快速查询。
“乡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指乡里或偏远地区,常用来形容远离城市的穷乡僻壤。例如《庄子·胠箧》中提到的“治邑屋州闾乡曲者”,即指管理偏远地区的事务。该词也引申为见识浅薄,如“乡曲之见”。
古代居民组织的基层单位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官一》记载:“制卒以州闾,授正以乡曲。”此处“乡曲”是古代行政划分,约两万五千户为一乡。
家乡、故里
《战国策·秦策一》提到:“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自述“长无乡曲之誉”,均以“乡曲”代指故乡。
同乡或乡亲
《三国志·吴志·孙静传》记载孙静“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此处“乡曲”指同乡之人。
“乡曲”既指地理上的偏远乡里,也包含人文层面的乡亲关系,还可引申为见识局限。其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如古代文献中的行政单位、文人笔下的故乡代称等。更多例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及《孙膑兵法》等典籍。
《乡曲》一词是指描写乡村风景、表达对家乡情感的曲子。它展现了乡村的宁静、纯洁和美丽,融入了对家园的热爱和思念。
《乡曲》由两个汉字组成,拆分部首分别是“丿”和“曰”,其中第一个字“乡”由三个笔画组成,第二个字“曲”由四个笔画组成。
《乡曲》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音乐。它是表达农民对家园的无尽眷恋和深情厚意的一种艺术形式,流传于乡村之间,让人们感受到乡村的美好和温馨。
《乡曲》的繁体字为「鄉曲」。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所变化。《乡曲》的古时候汉字写法是「鄉穀」。
1. 他用动人的乡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这首乡曲通过优美的旋律,让我回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的快乐时光。
乡土、乡音、乡村、乡亲、曲调、曲子
农村曲艺、乡村音乐
都市歌曲、城市音乐
布绞不竭之府唱高调揣与炊粱跨衞辞竈粗丑脞説黨禁大飨大幽电子秤抵近射击惇敍独宿耳语繁暑丰岸凤戢负案改梁换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乖阻估舶鬼撇浩歌画史虎兕出柙迦提济川井灶矜涵祭脂具报厥阴宽宏大度窥探朗目老橛话儿瞵视鲁禽披靡屏风误点请托群飞伤水生捕沈钩神龙失埶鼠辈诉白绥祭苏米突飞纨絝相呴以湿崄巇小帖夕币携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