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科贡的意思、科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科贡的解释

(1).科举制度中,府州县举荐人才进入国子监习业,谓之“科贡”。后亦泛指科举。《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岂似科贡的人,一勾了帐。”《明史·选举志一》:“祭酒 林瀚 以坐班人少,不敷拨歷,请开科贡。”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官常二》:“ 隋 唐 以降,科贡之势重,而吏之选益轻矣。”

(2).指贡生。《明史·选举志一》:“ 弘治 中, 南京 祭酒 章懋 言:‘ 洪 永 间,国子生以数千计,今在监科贡共止六百餘人,岁贡挨次而升,衰迟不振者十常八6*九。’”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科贡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科贡,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特指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贡生制度。它既是国家选拔人才进入国子监深造或直接授予官职的途径,也是地方向中央输送人才的重要机制。其核心含义在于“分科考试,贡举人才”。

  1. 核心定义与制度性质

    • “科”指科举考试的不同科目(如进士科、明经科等)或层级(如乡试、会试、殿试)。
    • “贡”意为贡献、荐举,指地方(府、州、县学)将经过选拔的优秀生员(秀才)贡献给朝廷,进入更高学府(国子监)学习或候选官职。
    • 因此,“科贡”合称,主要指地方学校(府州县学)通过考选,将生员(秀才)贡入国子监读书的制度,这些被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称为“贡生”。它区别于由童生直接通过各级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获得功名的“正途”,是进入仕途的另一条重要途径(称为“贡途”)。
  2. 历史背景与具体形式

    • 科贡制度是明清时期科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岁贡、选贡、恩贡、纳贡(例贡)等具体形式紧密相连。
      • 岁贡:地方学校按年资(通常依据生员的食廪年深,即享受官府津贴的年限)依次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是科贡中最常见的形式,故有时“科贡”狭义上即指岁贡。
      • 选贡:为弥补岁贡论资排辈可能遗漏年轻英才的不足,于岁贡之外,定期(如明弘治年间)由地方选拔“学行兼优、年富力强”的生员直接贡入国子监。
      • 恩贡:遇国家庆典或皇帝登基等特殊恩典之年,特许增加贡生名额,称为恩贡。
      • 纳贡/例贡:通过向官府捐纳钱粟而获得贡生资格,属于非正途的杂流。
    • 科贡生员在国子监(中央最高学府)经过一定期限的学习和考核后,有资格参加吏部的铨选,被授予官职(通常为地方教职或低级佐贰官)。
  3. 制度功能与意义

    • 人才储备与选拔:为国家官僚体系提供了稳定的后备人才来源,是科举“正途”之外的重要补充。
    • 地方与中央的纽带:体现了地方向中央输送人才的义务和责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教育的控制。
    • 激励地方教育:为地方生员提供了除参加科举考试之外的晋升途径,激励其在地方学校努力学习。
    • 社会流动渠道:尽管地位通常低于进士甚至举人,但贡生身份仍是底层士子改变社会地位、进入仕途的重要阶梯之一。

总结来说,“科贡”在汉语词典中的核心释义是指:中国古代(尤指明清两代)由地方府、州、县学通过考选(如岁贡、选贡、恩贡等方式),将生员贡献至中央国子监读书深造的制度,是科举体系下选拔人才和补充官员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来源:

  1. 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在线版或纸质版)“科贡”词条释义。
  2. 王炳照《中国科举制度研究》中关于贡生制度的章节。
  3. 《明史·选举志》中关于学校贡举的相关记载。
  4. 《清史稿·选举志》中关于国子监及贡监生的记载。
  5.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中对科贡制度及其功能的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科贡”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特定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义

  1. 科举选拔机制
    指府、州、县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推荐至国子监学习,作为官员储备。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尤为常见,如《明史》记载国子监生员数量变化,反映科贡的实际运作。

  2. 泛指科举或贡生身份
    后延伸为科举制度的代称,或特指通过科考获得“贡生”资格的人(即地方官学推荐到国子监的优秀生员)。

二、历史背景与文献例证

三、补充说明

建议进一步查阅《明史》《退庵随笔》等原始文献,或权威历史辞典以获取更详实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宝华比俦秉珪侧卧城市贫民筹昏等到撴摔恶狠丰馔覆逴俛拾地芥负土成坟干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古文字花镳混茫降抑介母锦缠进任韭菹絶地口食亏替辣豁豁联合战线留壁流霞吏习癧疡风龙鉢龙井茶蛮利敏快觅食拿架子偏褊苹蘩戕夷前路千奴共一胆汽炉轻就倾邪啓钥饰兵诗印属耳顺水夙敏摊本佃作温凉下浄乡里夫妻芗萁相士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