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科举制度中,府州县举荐人才进入国子监习业,谓之“科贡”。后亦泛指科举。《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岂似科贡的人,一勾了帐。”《明史·选举志一》:“祭酒 林瀚 以坐班人少,不敷拨歷,请开科贡。”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官常二》:“ 隋 唐 以降,科贡之势重,而吏之选益轻矣。”
(2).指贡生。《明史·选举志一》:“ 弘治 中, 南京 祭酒 章懋 言:‘ 洪 永 间,国子生以数千计,今在监科贡共止六百餘人,岁贡挨次而升,衰迟不振者十常八6*九。’”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科贡汉语 快速查询。
“科贡”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特定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科举选拔机制
指府、州、县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推荐至国子监学习,作为官员储备。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尤为常见,如《明史》记载国子监生员数量变化,反映科贡的实际运作。
泛指科举或贡生身份
后延伸为科举制度的代称,或特指通过科考获得“贡生”资格的人(即地方官学推荐到国子监的优秀生员)。
建议进一步查阅《明史》《退庵随笔》等原始文献,或权威历史辞典以获取更详实信息。
科贡是一个汉语词汇,多用于古代文献和历史记载中。它指的是古代社会中各种贡品、赋税、徭役以及与之相关的制度、程序和规定。科贡的意义有广泛的延伸,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科贡的拆分部首为“而”和“示”,其中“而”是部首,“示”是偏旁。根据《康熙字典》,科贡的总笔画数为12。
科贡种的“科”部取自《说文解字》,表示政务的部分,而“贡”部则表示贡品、捐献。科贡的繁体字为「科貢」。
根据古代汉字的演变,科贡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不同的字体和书写风格可能会使字形变化,但主要形态和结构保持一致。
1. 古代帝王要求各地贡献丰富的科贡,以显示国家的繁荣和统治力。
2. 科贡制度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组词:科举、贡品、科学、贡献。
近义词:赋税、徭役、捐献。
反义词:得益、收获、享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