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途,道路。 晋 陆机 《豫章行》:“川陆殊途轨,懿亲将远寻。” 清 恽敬 《读<大学>》:“於是天下之人之知皆涣然怡然于圣人之途轨,而智者不至于歧,愚者不至于罔,高者不至于磒。”
“途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字面解释
“途”指道路、路径,“轨”指轨迹或规律。组合后通常表示具体的路途或道路,例如晋代陆机《豫章行》中“川陆殊途轨”即用此意。
引申含义
在部分语境中(如现代用法),可引申为事物发展的路径或规律,强调趋势性,例如“遵循圣人之途轨”(清代恽敬《读<大学>》)。
古代典籍
晋代陆机《豫章行》最早使用该词,描述地理路径差异:“川陆殊途轨,懿亲将远寻”。
清代恽敬在《读<大学>》中将其用于抽象层面,比喻思想或行为的规范:“智者不至于歧,愚者不至于罔”。
现代应用
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讨论中,既可指实际道路,也可比喻事物发展的方向或规律。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原文(如陆机、恽敬著作)。
《途轨》(tú guǐ)这个词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其中,第一个字《途》(tú)的部首是辵,笔画数为11。它是指路途、道路的意思。第二个字《轨》(guǐ)的部首是车,笔画数为11。它是指车轮留下的痕迹,也可以引申为规范、准则的意思。
《途轨》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最早出现在《汉书·匈奴传》中。它是由古代历史学家汉代班固创造的,通过对车轮刻痕的比喻,表示应遵循正确的道路或规范行事。在繁体字中,途轨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途和轨有着不同的变体。例如,《途》的古代写法有“辶+田”、“辶+都+既”等。而《轨》的古代写法则有“軌”、“軛+己”等。这些变体显示了汉字书写的演变过程。
1. 我们需要在前进的途中探索新的轨迹。 2. 教育体制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正确行事的途轨。 3. 经验是我们行动的途轨。
1. 途经(tú jīng):经过某个地方的途径。 2. 轨迹(guǐ jì):物体运动轨道的路径。 3. 途径(tú jìng):达到某个目的地或目标的方法或道路。
与《途轨》相关的近义词有“道路、线路、路径”,与之相对的反义词有“迷失、偏离、误入”等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