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冥器的意思、冥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冥器的解释

(1).古代殉葬的器物。 唐 吴兢 《贞观政要·俭约》:“閭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遂使衣衾棺槨,极雕刻之华,灵輀冥器,穷金玉之饰。”

(2).多指焚化给死者的纸做的器物。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五:“古之明器,神明之也。今之以纸为之,谓之冥器。”《金6*6*梅词话》第六回:“且説 王婆 拿银子来买棺材冥器。” 巴金 《谈自己的创作·谈<憩园>》:“但有人在门口烧纸钱、冥器,看起来教人不愉快。”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冥器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冥器,又称“明器”或“盟器”,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特有的器物类别,专指为随葬而制作的仿实物模型。其核心含义与用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本质与用途:

    • 随葬仿制品:冥器并非供生者日常使用的实用器物,而是专门为逝者在地下“生活”所准备的象征性物品。它们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用品、工具、建筑、仆役甚至牲畜,但材质、尺寸或工艺常与实物有别,如用陶、木、纸等制成车马、房屋、器具、人俑(俑)等。
    • “事死如事生”观念的体现:冥器的使用源于古人“灵魂不灭”的信仰和“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人们相信逝者在另一个世界需要继续生活,因此制作这些模型供其驱使和使用,以满足其在冥界的需求,表达对逝者的供奉和孝道。
  2. 材质与演变:

    • 早期材质:早期的冥器多为陶、木、石等材质。例如,商周时期有陶制的鼎、簋等礼器模型,战国秦汉时期流行木俑、陶俑(兵马俑是其极致代表)、陶制仓楼、猪圈、灶台等。
    • 材质变化与纸明器:随着时代发展,冥器的材质和形式也在变化。特别是唐宋以后,纸扎的冥器(如纸人、纸马、纸屋、纸钱等)逐渐盛行并成为主流,因其制作相对简便经济。虽然材质变为纸,但其功能和象征意义与早期的陶、木冥器一脉相承。
    • “刍灵”与“俑”:在文献中,早期的草扎人、马雏形称为“刍灵”,后来发展成更精细的人形偶像“俑”。孔子所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即反映了对以人俑代替人殉现象的批判,但也侧面印证了俑作为冥器的普遍性。
  3. 文化意义:

    • 丧葬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冥器是古代丧葬礼仪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种类、数量、精美程度常与墓主身份地位相关,是研究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物质文化、工艺水平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实物资料。
    • 区别于祭器:冥器(明器)与祭器不同。祭器是用于宗庙祭祀祖先的实用礼器,而冥器是专为陪葬制作的、供逝者在阴间使用的非实用模型或象征物。

冥器是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为逝者随葬而特制的、模仿现实生活用品的象征性器物模型(早期多为陶、木、石,后期主要为纸扎),旨在满足逝者在冥界的“生活”需求,是“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和灵魂信仰的直接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冥器,又称“明器”,是古代丧葬文化中用于随葬的器物,其定义和形式随历史演变而发展。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核心含义

冥器指专为死者制作的陪葬物品,最初以实用器物为主,后逐渐演变为象征性替代品。根据《礼记》记载,夏朝已出现明器,体现“示民无知”的丧葬观念,即认为死者无法感知实物。

二、历史演变

  1. 先秦至汉代:早期冥器多为墓主生前所用实物,如青铜器、玉器等。
  2. 汉代后期:开始用陶、木等材质仿制生活用品,如陶狗、陶仓、陶猪圈等,既体现社会风貌,又避免浪费。
  3. 宋代以后:纸制冥器逐渐流行,包括纸衣、纸钱等,焚烧习俗普及。

三、材质与类型

四、文化意义

冥器反映了古代生死观与社会等级制度,如唐代《贞观政要》批评厚葬之风“穷金玉之饰”。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元节售卖冥器的民俗,说明其融入日常生活。

提示:现代语境中,“冥器”多指纸制祭品,而考古术语中“明器”更强调非实用陪葬品。二者在文献中常混用,但存在细微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白民国扳平辨裁薜萝兵人岑蔚丞辅成亲尺刃瘳损村浊麤涩雕心鴈爪废籍风扇分心分燠嘘寒扶将虾蟆耗荡浩郁狩惶恐滩回光讲辩戒蜡狙击郐下无讥懒意婪赃连事麟孙面别迷狂明线暮春泥丸陪衬片辞邛枝日塌荣泽如圭如璋山核桃折谋声风木双百方针顺便讼棠搜辑唐猊袒免亲偷刻颓弊王坛温源谷窝子无声无色闲定享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