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袈裟的意思、袈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袈裟的解释

[cassock] 和尚披的法衣,由许多长方形布片拼缀而成

详细解释

梵文的音译。原意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称。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竺僧度·答杨苕华书》:“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鏗鏘之声,曄曄之色,不与易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浣衣池侧大方石上,有 如来 袈裟之迹;其文明彻,焕如彫鏤。” 清 黄遵宪 《石川鸿斋英偕僧来谒张副使余赋此以解嘲》诗:“先生昨者杖策至,两三老衲共联袂,宽衣博袖将毋同,只少袈裟念珠耳。” 艾芜 《我在仰光的时候》:“和尚尼姑托着黑色的钵,披着黄色袈裟,整队地出现在街头巷尾。”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袈裟是佛教僧侣的重要法衣,其含义和象征意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梵语“袈裟”(Kasāya)原意为“不正色”或“杂色”,指非纯色的染色布料。佛教规定僧衣需避开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采用混合染色,象征对物质欲望的舍弃。

二、制作与形制特点

  1. 拼缀工艺:由信众捐赠的碎布缝制而成,形似田块,故称“福田衣”或“割截衣”。
  2. 三种类型:
    • 安陀会(五条衣):日常劳作穿着;
    • 郁多罗僧(七条衣):诵经时使用;
    • 僧伽梨(九条大衣):正式场合或化缘时披覆。

三、宗教象征意义

四、文化延伸

成语中“袈裟”偶被引申为“表面虔诚”的隐喻,但此用法非佛教本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袈裟的染色工艺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悲华经》等佛教经典及权威释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袈裟的意思

袈裟(jiā shā)一词是指佛教和道教僧尼所穿的礼服。它是一种长袍,通常由一条略呈长方形的布料制成,并在颈部缝合以形成一个轮廓鲜明的圆圈。袈裟是僧尼的标志,代表了他们的身份和宗教地位。

拆分部首和笔画

袈裟一词的部首是衣(衤)和革(革),衣部表示衣服的意思,革部用于表示转折、变化的意思。袈裟的总笔画是12画。

来源和繁体

袈裟一词最早出现在《佛说阿弥陀经》,据说是印度所创。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长的历史。繁体字中的袈裟为「袈褲」,在一些地方,还会使用这个写法。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的写法往往与现代有所不同。在《说文解字》中,袈裟可以写作「裈玃丅兲衤」,其中「㔾」是袈的古字形,指的是布料的样子,后来被「衤」所代替。

例句

1. 他作为一名和尚,穿着整齐的袈裟,站在佛殿前面。

2. 修道者决定出家后,必须穿上袈裟,表明他们的宗教身份。

组词

1. 袈裟袋:袈裟袋是用来装袈裟的袋子,通常用于保护袈裟,方便携带。

2. 袈裟衫:袈裟衫是一种束腰的衣服,类似于袈裟的样式,通常用于民间舞蹈表演。

近义词

近义词包括法衣、僧袍、和尚服等,它们都指的是僧尼穿的类似袈裟的服装。

反义词

反义词是指与袈裟相对立的词语,例如平常衣服、世俗装束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