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朝 宋 周续之 、 刘遗民 、 陶渊明 皆不应征命,号 浔阳 三隐。《宋书·隐逸传·周续之》:“﹝ 续之 ﹞入 庐山 ,事沙门释 慧远 。时 彭城 刘遗民 ,遁迹 庐山 , 陶渊明 亦不应徵命,谓之 潯阳 三隐。” 唐 宋之问 《游称心寺》诗:“释事怀三隐,清襟謁四禪。” 明 夏完淳 《避地》诗:“月下归三隐,春风动五噫。”
(2). 南朝 梁 刘訏 、 阮孝绪 、 刘歊 皆不仕,时都下谓之三隐。《南史·刘訏传》:“本州刺史 张稷 辟为主簿,主者檄召 訏 ,乃挂檄於树而逃。 陈留 阮孝绪 ,博学隐居,不交当世…… 訏 经一造, 孝緖 即顾以神交。 訏 族兄 歊 又履高操,三人日夕招携,故都下谓之三隐。”
“三隐”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指晋代至南朝宋时期的三位隐士:周续之、刘遗民、陶渊明。他们因拒绝朝廷征召,隐居于浔阳(今江西九江)而得名。
指南朝梁代的三位隐士:刘吁、阮孝绪、刘歊。他们因不仕朝廷,在都城建康(今南京)隐居,被时人称为“三隐”。
若需进一步了解人物生平或隐逸文化,可参考《宋书》《南史》等史料来源。
《三隐》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被人隐藏的三个方面或内容。
《三隐》这个词由“三”和“隐”两个字组成。其中,“三”是指的一个数词,表示数目为三;“隐”是指“隐藏”的意思。
《三隐》的部首是“隐”字的“阝”部。
《三隐》总共包含9个笔画。
《三隐》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它的繁体字为「三隱」。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略有不同。古代的《三隐》写作「三隱」。
1. 他每次的言行都充满了《三隐》,让人难以琢磨。
2. 这个秘密包含了《三隐》,只有少数人知道真相。
3. 她的心思总是隐藏在《三隐》之下,让人揣摩不透。
1. 隐瞒:指故意不让别人知道某事而隐瞒。
2. 隐私:指个人不愿意公开的私人事项。
3. 隐蔽:指隐藏在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
1. 藏匿:指把人或物隐藏在某个地方。
2. 掩盖:指故意掩饰真相,使人无法察觉。
3. 隐匿:指隐藏起来,不让别人发现。
1. 公开:指将某事公之于众,不再隐藏。
2. 暴露:指将隐藏的事实或真相展现出来。
3. 显露:指原本隐蔽的事物显现或暴露出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