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箫勺的意思、箫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箫勺的解释

古乐名。《箫》, 舜 乐;《勺》, 周 乐。亦谓以《簫》《勺》之乐进行教化。《汉书·礼乐志》:“行乐交逆,《簫》《勺》羣慝。” 颜师古 注:“ 晋灼 曰:‘《簫》, 舜 乐也。《勺》, 周 乐也。言以乐征伐也。’言制定新乐,教化流行,则逆乱之徒尽交欢也。慝,恶也。” 唐 李德裕 《谢恩不许让官表状》:“况今四表无事,六气斯和,《簫》《勺》可致於太平,文轨尽同於元化。” 宋 王安石 《上集贤相公启》:“坯冶一陶,辅成於醇化,《簫》《勺》羣慝,躋格於太宁。” 宋 范成大 《太上皇帝灵驾发引挽歌词》:“《簫》《勺》妖氛静,甄陶叶气还。”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箫勺”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特定礼乐及其教化功能。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箫勺(xiāo sháo)是两种古乐的合称:

来源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行乐交逆,《簫》《勺》羣慝。”颜师古注引晋灼的解释,强调其“以乐征伐”的教化功能,即用音乐感化恶行,促进社会和谐。唐代李德裕、宋代王安石等文人也曾引用此典,形容太平盛世的礼乐治世之效。

用法与延伸

  1. 礼乐象征:代指儒家推崇的礼乐制度,如“《簫》《勺》可致於太平”(唐·李德裕)。
  2. 文学修辞:常见于古代诗文,比喻通过文化教化实现社会安定。

补充说明

“箫勺”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作为历史或文学研究的词汇。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汉书》《李德裕集》等古籍,或查阅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箫勺

《箫勺》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分别是“箫”和“勺”。

拆分部首和笔画

“箫”的部首是“竹”,它有16个笔画;“勺”的部首是“勹”,它有3个笔画。

来源

“箫勺”这个词来源于古代乐器的名称。箫是一种竖吹乐器,勺是指在演奏箫乐时用来打击的小器具。

繁体

在繁体字中,“箫”和“勺”的写法分别为“簫”和“匕”。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写法中,“箫”字与现代基本相同。而“勺”字在古代写法中是用比现代简化的形状,类似一个倒置的“八”字。

例句

他会吹箫,也会敲击箫勺。

组词

箫乐、箫竹、箫调、箫声、木勺等。

近义词

箫泛、竹笛、笛子等。

反义词

无。

别人正在浏览...

扳驳簸箕虫持学创疤穿青衣抱黑柱串演词位刺纸登庸纳揆斗粟恶稔風散干爹干镆狗气搆造过目成诵海上呵罗罗隍鹿会派俭乏景旦矜倨九月技养侃侃誾誾餽劳揽头类总灵洞龙亨蝼蚁尚且贪生论题麦人駡坐明昌名贸实易木标配额婆嫂船起道轻傜薄赋杞夷乳口三叛赏奇析疑善人能受尽言烧灰他山之石听朔体型頽光未易蚊市无渐狎慢象奁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