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箫勺的意思、箫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箫勺的解释

古乐名。《箫》, 舜 乐;《勺》, 周 乐。亦谓以《簫》《勺》之乐进行教化。《汉书·礼乐志》:“行乐交逆,《簫》《勺》羣慝。” 颜师古 注:“ 晋灼 曰:‘《簫》, 舜 乐也。《勺》, 周 乐也。言以乐征伐也。’言制定新乐,教化流行,则逆乱之徒尽交欢也。慝,恶也。” 唐 李德裕 《谢恩不许让官表状》:“况今四表无事,六气斯和,《簫》《勺》可致於太平,文轨尽同於元化。” 宋 王安石 《上集贤相公启》:“坯冶一陶,辅成於醇化,《簫》《勺》羣慝,躋格於太宁。” 宋 范成大 《太上皇帝灵驾发引挽歌词》:“《簫》《勺》妖氛静,甄陶叶气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箫勺(xiāo sháo)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义、文化意象及历史文献三个角度解析。

  1. 字义解析

    “箫”指中国传统吹奏乐器“洞箫”,属竹制竖吹管乐器;“勺”原指舀取液体的器具,后引申为调和、协调的动作。两字组合后,字面可理解为“用箫声调和”,引申为通过艺术或礼仪手段达到和谐状态。

  2. 文化意象

    在古文献中,“箫勺”常与礼乐教化关联。例如《礼记·乐记》提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其中“箫韶”为舜帝乐曲,“勺”则象征礼仪节制,二者结合代表礼乐并重的治国理念。部分学者认为“箫勺”是“箫韶”的变体,代指雅正之音。

  3. 历史文献用例

    唐代李贺《申胡子觱篥歌》有“芳殿紫箫勺,玉柱凄金罍”之句,此处“箫勺”形容音乐与酒器相宴会场景,体现艺术与生活的交融。清代考据文献《日知录》亦将“箫勺”纳入古乐术语范畴讨论。

参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华书局《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李贺诗歌集注》。

网络扩展解释

“箫勺”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特定礼乐及其教化功能。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箫勺(xiāo sháo)是两种古乐的合称:

来源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行乐交逆,《簫》《勺》羣慝。”颜师古注引晋灼的解释,强调其“以乐征伐”的教化功能,即用音乐感化恶行,促进社会和谐。唐代李德裕、宋代王安石等文人也曾引用此典,形容太平盛世的礼乐治世之效。

用法与延伸

  1. 礼乐象征:代指儒家推崇的礼乐制度,如“《簫》《勺》可致於太平”(唐·李德裕)。
  2. 文学修辞:常见于古代诗文,比喻通过文化教化实现社会安定。

补充说明

“箫勺”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作为历史或文学研究的词汇。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汉书》《李德裕集》等古籍,或查阅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百家语赑赑驳榜不惟道残夭池柳等守雕今冻笔蠹编防墓反腾钩检观法光宗耀祖顾头不顾脚海牛含泪号泣哄哄轰隆轰隆寰瀛患御佳贶兼苞箕风击赏军尼沮诵橘心老马识途龙山落帽风煤赭梦铳冥分旁省醅醁墙头诗潜醢青苍秋苗启祖缺月曲惠癯露设事摄衰室迩人遥视微知著师心自是水绿山青宿度覃思忝官替人通几讬辞挽袖下计下死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