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体韵 ”。
亦作“ 体韵 ”。体态韵致。《晋书·王坦之传》:“意者以为人之体韵犹器之方圆,方圆不可错用,体韵岂可易处!”《北史·宋弁传》:“以为志气謇諤不逮 李彪 ,而体韵和雅,举止闲邃过之。”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书法》:“ 许伯伦 行狎书,师 孙过庭 ,劲媚错出,圆熟温茂,如 王 谢 儿郎,皆有体韵。”
"体韵"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从人的风姿、气度角度进行诠释,具有古典美学意蕴。其核心释义与权威出处如下:
一、基础释义
指人的形体、姿态所流露出的风致、气度与韵味。
出处依据: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明确将"体韵"释为"风度韵致",强调其形容人体态与神采的和谐美感。参见"体韵"词条释义部分。
二、词源与古典用例
该词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品藻风气,常见于古代诗文对人物仪态的描写。
文献例证:
《世说新语·容止》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其"萧萧肃肃,爽朗清举"的体韵成为审美典范。语出中华书局点校本《世说新语笺疏》。
三、现代语义延伸
在现代汉语中,亦可引申为艺术作品(如舞蹈、雕塑)或自然景物中呈现的韵律美感。
权威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在"韵"字释义项下注明"风度、情趣"的引申义,与"体"结合构成复合词时保留此特质。参见"韵"字条第三义项。
四、文化关联概念
与"风骨""神韵"等范畴共同构成中国传统审美体系,体现形神合一的美学观。
学术支持: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论及魏晋风度时,强调"体韵"是人物内在精神外化为动态韵律的体现,参见书中"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章节。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在线词典链接,本文依据权威工具书及经典文献释义构建内容框架。实际引用时建议核查《汉语大词典》《辞源》等纸质权威辞书以获取完整释义。
“体韵”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体态韵致,即人的姿态、风韵或气质,属于较为典雅的书面表达。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体韵”强调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的统一,常见于对人物或艺术品的文雅描述。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参考《晋书》《北史》等文献。
白话八股倍道兼进贬所邠土播音室不摸头柴营察伺成年累月陈撄宁饬射除夕词训村野麤缯典教典史调立帝猷洞冥草房车梵言番纸凤实讽书高仙搆屯勾校桄榔须海上逐臭解决晋鼓进扫开声客星槎鲙鲈连夹蓼蓼了望台埋祟漫戾眉月幕属念恋仆僮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七纵七禽鹊袍傻楞楞省哉诗师食馔一口恕思鼠梓肃括台翰听课菵露无可置疑相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