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贬官后被安置的地方。《新唐书·杜元颖传》:“ 元颖 死於贬所,年六十四。” 陈寅恪 《李德裕贬死辨证》:“﹝ 大中 ﹞三年十二月卒于贬所。”
"贬所"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境色彩的复合名词,指古代官员被贬谪后赴任的居所或任职地。该词由"贬"(降职)和"所"(处所)构成,常见于史书及古典文学作品。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其核心含义包含三个层面:
一、行政属性
特指朝廷对官员实施贬谪处罚后,强制其迁往的指定地点。此类地点多属偏远州县,如唐代韩愈被贬潮州,其《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夕贬潮州路八千"即指贬所的地理特征。
二、空间范畴
既包含具体居住场所(如官舍、驿馆),也涵盖所辖行政区域。《宋史·职官志》记载"谪官赴贬所,不得逾驿程",说明贬所具有明确的地理边界与行程规定。
三、文化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常象征仕途挫折与人生际遇,如苏轼《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通过三个贬所串联起政治沉浮的生命轨迹。该词现多用于历史研究及古典文学领域,现代汉语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贬所”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古代官员被贬谪后所安置的地方。例如《新唐书·杜元颖传》记载“元颖死於贬所,年六十四”,表明杜元颖在被贬之地去世。
历史背景与用法
该词常见于史书或文学作品中,用于描述官员因政治失势或触怒朝廷而被流放的场所。例如,苏轼曾被贬至岭南(今广东一带),其贬所即为他任职或居住的偏远地区。
发音与词性
拼音为biǎn suǒ,注音符号为ㄅㄧㄢˇ ㄙㄨㄛˇ,属名词性质。
文献例证
“贬所”反映了古代官僚制度中的惩罚机制,兼具历史与语言学意义。如需更多例句或扩展阅读,可参考《新唐书》等古籍或权威词典来源。
鹌鹑骨飿儿暗锁八溪躃躃笔健薄物细故槽床传翫地利人和恩断义绝遏制放射化学过渡酣饫好看互为表里驾和节符结绮桀黠阶下汉姬孔金翠警夜积神旧时风味絶险聚米款段枯木逢春昆娣揽辔才乐而忘忧礼宾麻胡子目呼南溪女色爬升匹鸟亲藩轻徤轻骑减从琼莹齐疏热忱桑间之音三天没大小三韵闪亮手鑪水桶外迁亡絶纨袴子弟伪撰夏官香篆席丰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