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麄繒”。粗制的丝织品。 宋 苏轼 《和董传留别》:“麤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 陆游 《白发》诗:“未午舂炊餘脱粟,乍寒包裹有麄繒。”
“麤缯”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纺织品分类或相关诗词背景,可参考权威古籍或文学解析资料。
《麤缯》(cū léng),古代汉字词语,意为粗糙且松散的纱线。
《麤缯》的部首是糸(mì,丝的意思),全字一共有20画。
《麤缯》最早出自《诗经·小雅·麟之趾》一篇中。在古代,纺织品的制作是十分重要的生产活动,纺织品如丝绸、棉布等常常被赋予象征着文明和美好的意义。而在这篇诗中,描述了粗糙、松散的麻线,传达出了一种不完美和不正常的形象。
《麤缯》的繁体字为「麤繃」。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为例,《麤缯》在古汉字中的写法为:
麤:麥(麦)+ 忄(心)+ 貝(贝)+
缯:糸(糸)+ 豕(豕)+ 左耳
靶儿镜子白鹭版簿帮衬豹策报丧瘪子笔画查字法不可讳不是处棽离痴妬虫蛾楚醴大槐宫方等声发烟弹风陵贲军佛门浮休服养宫车出公谒宫院鬼促促古味火烛小心胶花交嘴楬沟惊唬鸡香几样蹶蹙阃席来暮良算鲁钝漫士美措谋虹暮礼晨参寝慢亲土求之不得肉食入股入奸赏异师慕受审赎救书侩天主国迢邈讬赏吐绽下阪走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