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髫年的意思、髫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髫年的解释

[childhood] 童年,幼年

详细解释

幼年。 唐 杨炯 《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丱岁腾芳,髫年超靄。” 明 屠隆 《昙花记·尹公冤对》:“你本是个最歹心人,方在髫年,便手刃父妾。”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吾见髫年伙伴,日坐肆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髫年(tiáo nián),指古代儿童垂发未束的年龄阶段,特指人的幼年时期。该词源于古人对儿童发式的观察,具有明确的文化内涵与年龄指向,现多用于文学或书面语中表达童年时光。以下为权威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髫”的本义

    “髫”指儿童垂于额前的短发。《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髫”,但其字形从“髟”(biāo,长发下垂)、“召”声,本义与头发相关。古代儿童不束发,额前垂短发,故称“垂髫”。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2卷,第1073页。

  2. “年”的时序属性

    “年”在此表示人生阶段,与“童”“幼”等字组合(如“童年”“幼年”)形成年龄范畴的固定表达。


二、年龄界定与文化内涵

  1. 具体年龄范围

    古代文献中,“髫年”多指3至7岁 的幼童期。《礼记·内则》载“子生三月,翦发为鬌”(婴儿三月剪发),至七八岁始束发为髻,垂发阶段即属“髫年”。

    来源:《辞源》(修订本)第4册,第2912页。

  2. 文化象征

    • 发式标志:未束发代表未成童,象征天真未凿的生命状态。
    • 文学意象:常与“龆年”(换乳牙的童年)并用,如《桃花源记》“黄发垂髫”描绘老少怡然之景。

      来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86页。


三、权威典籍用例

  1. 《后汉书·伏湛传》

    “髫发厉志,白首不衰。” 意指自幼立志至老不辍。

  2. 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以“垂髫”代指儿童,成为经典文学意象。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陶渊明集》卷六。


四、现代延伸用法

现代汉语中,“髫年”多用于书面语或怀旧语境,如“忆及髫年往事”。教育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290页明确标注其“书面语”属性,释义为“童年”。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修订本)[M]. 商务印书馆, 2015.
  3. 王力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 商务印书馆, 2016.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 2016.
  5. 在线来源: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古代汉语字频统计库》(访问链接)收录“髫”字于先秦至两汉文献中出现频次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髫年”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形容幼年或童年时期,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髫”指古代儿童垂下的短发,“髫年”即代指未束发(未到束发年龄)的孩童时期。该词源于古人对儿童发型的描述,如《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即用“垂髫”指代孩童。


二、年龄范围

根据古籍记载:


三、文学出处与用法

  1.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以“垂髫”指代无忧无虑的孩童。
  2. 杨炯《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丱岁腾芳,髫年超霭。” 形容幼年聪慧出众。
  3. 《儒林外史》:“这是我髫年的相与了。” 指童年时期的交往。

四、相关年龄称谓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常与生理特征关联:


“髫年”是古汉语中对幼年的雅称,尤其特指女孩7岁、男孩8岁左右的童年阶段。其文化背景与古代发式、换牙习俗密切相关,常见于诗词典籍中,用以表达对纯真童年的追忆或描述。

别人正在浏览...

吧儿狗匾扎避阱入坑臂有四肘财贸沧路残民害物抽茧抽沙穿换蠢顽存想登阶顶礼敦密法匠反哭桴人皋牢公凭工伤观衆行夥寒燠和息画地为牢黄橙护疼近行金摇极沈髻影科斗子课兆拉帮结派耒庛令妻路门霾曀邈思木头人能梗聂斯脱利派滂溏庆洽穷途末路趣致忍悖授人以柄四壁苏李体提取讬陀万家春下伏衔石填海弦鼗下泽车邪货锡飞